瀏覽次數:次
井王村地處崇皇街道南部,東臨船張村,西、北兩面與軍莊村相接,南臨涇河與涇渭街辦陳家灘村相望。1958年為井王大隊,以當時大隊部駐地井王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慶大隊,1972年復名井王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井王村委會。轄井王、醬王村、 牟家臺、 三馬白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井王之北,距街辦駐地南偏東約3.95公里處。2011年有650戶, 2473人,耕地1245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28.3公頃,公頃產7292.5公斤。人均純收入9400元。今被涇河開發區11家企業共征地2380畝。村道路硬化率為95%,U型渠6公里。轄區內有建材廠1個,預制廠1個,村小學1個,村級衛生室2家。
井王,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4.13公里處,南臨涇河。據傳,明末因村中王家釀酒為業得名酒王。清末以諧音稱為井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酒王村”。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酒王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井王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井王”。
醬王村,位于街辦府駐地東南約4.18公里處,南臨涇河。據傳,明末村中王家做醬為業,故名醬王,后又稱蔣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在此村所在區片內記載有“阿藩寨王加”一名,或是其早先的名稱。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醬王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將王”。也有稱將王村的。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決定命名為“醬王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醬王村”。
牟家臺,位于街辦駐地東南約3.98公里處,南臨涇河。相傳,早先牟姓居住在這里一塊高地上,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牟家鋪”。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牟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穆家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牟家臺”。
三馬白,位于街辦駐地東南約3.78公里處。據傳,清初有三戶馬姓和一戶白姓共建此村,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所載的“馬家莊”、“白家莊”,當是此村的前身。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三馬白家”。系白文范烈士故里,墓在村西。《高陵縣志》(2000)記為“三馬白”。
白文范(1903~1928) 又名培章,三馬白村人。本縣共產黨組織創始人之一。民國11年(1922),考入三原縣渭北中學。13年(1924)初,參加三原師范學校李子健、亢維恪、趙宗潤等發起組織的“渭北青年社”,反對封建禮教,反對日本出兵滿洲。是年冬,進步教師吳迪恭(中共黨員)因編進步話劇、組織學生演出被校方解聘,白文范因參加演出,亦被學校開除。吳迪恭回長沙時,白文范與同學朱元佐、雷思恭隨吳一起赴長沙,入岳云中學學習。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15年(1926),畢業回陜,組織關系轉中共三原特支。根據特支指示,在家鄉傳播馬列主義,積極籌建本縣共產黨組織。1927年1月,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教育廳長楊明軒(中共黨員)任命白文范為高陵縣教育局長。他起用新人,改革舊的教育體系,撤換反動的教職員,使教育面貌煥然一新。2月,創建中共高陵縣支部,任書記。是年3月,改為中共高陵特別支部,任特支書記。同時,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組建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縣黨部和縣農民協會,任縣黨部黨務委員。6~10月,領導農民協會多次召開清算劣紳紀楨之霸占學田、貪污華洋義賑款的群眾大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強烈要求懲辦紀楨之。在群眾的強大壓力下,縣政府不得不下令逮捕紀楨之。大革命運動失敗后,根據中共陜西省委的指示,1928年3月,中共高陵特支改組為中共高陵區委。因白文范被當局懷疑,改任區委組織委員。先后發展中共黨員40余名,成立東街小學、教育局、桑家村等5個秘密中共黨支部,使全縣革命斗爭蓬勃發展。是年7月,白文范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押送西安。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嚴守機密。是年11月18日,在西安北門外英勇就義,年僅25歲。馬廷杰等冒險將尸體搬回三馬白村安葬。20世紀90年代,重修烈士墓冢,供人民清明祭掃,作為高陵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漢天 l953年生,三馬白村人。1992年由縣糧食局車隊職代會推薦,經縣工會審查批準上報,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和“陜西省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