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軍莊村地處崇皇街道西南部,東南臨井王、高墻兩村,北與桑家村相連,隔涇河與涇渭街辦陳家灘村相望,西靠姬家管委會楊官寨、雷家兩村。1958年為軍莊大隊,以所轄村軍莊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豐大隊,1972年復名軍莊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軍莊村委會。轄上徐吳村、軍莊、窯子頭、孫家、呂家、下徐吳村6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上徐吳村北,距街辦駐地南偏東約3.03公里處。2011年有1070戶,4248人,耕地836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58.5公頃,總產1152噸,公頃產7292.5公斤。現有入駐企業33家,已建成投產15家,18家正在建設。
軍莊,位于街辦駐地東南約2.3公里處,涇惠九支渠以西。相傳此地曾經駐軍屯田。成村后,村民耕其田,并承負軍糧,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莊兒”,并注明為軍戶所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軍莊”。
窯子頭,位于街辦駐地東南約2.88公里處,奉正塬頭,涇惠九支渠以西。據傳,早先此村有馬、郇兩姓居住,除種植外,還以開窯燒制磚瓦為業。又因村處塬頭,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有此村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三村,名“窯子頭”、“窯子頭前村”、“窯子頭后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窯子頭”一名。《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窯子頭”。原崇皇鄉辦第二中學曾駐村東,現已與崇皇中學合并。村南有馬體仁墓。
孫家,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2.48公里處,涇惠十支渠東側。據傳,金代成村,以姓氏得名孫家,也有稱作楚家的。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載有此村,名“孫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孫家”。
呂家,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2.58公里處。據傳,金代成村,以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記有此村,名“呂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呂家”。
下徐吾村,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3.8公里處,涇河北岸,涇惠十支渠縱穿村中,南流入涇河。據傳,早年此地有徐、吳兩家,為防匪患兵劫,主持將靳家圪嶗、馬坡上頭等五個小莊聚為一村,得名徐吾村,后來有數戶村民遷往村北,名上徐吾村,此村遂改為今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與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均以大村載入,名“徐吾”。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均記為“下徐吾”。《高陵縣志》(2000)記為“下徐吳村”。村西南建有引涇抽水站。
上徐吾村,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3.3公里處,涇惠十支渠東側。據談,徐吾村(今下徐吾村)部分村民遷此成村,因地處原村北部較高處,北為上,故名。張姓為此村老戶,故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在此村所在片區內,載記的“張家莊”當系此村。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均記作“上徐吾”。《高陵縣志》(2000)記為“上徐吳村”。
張樹明 1924年5月l2日生,上徐吳村人。1938年6月經程久銘先生介紹,在原陜甘寧邊區關中軍分區司令部入伍,后因年齡太小(14周歲)隨即轉入魯迅師范學習文化。1939年8月在延安成立聯合大學時,聆聽了毛主席、朱總司令等中央領導的動員報告。1940年5月4日在華北聯大被評為模范青年,同年10月1日在華北聯大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秋被評為原抗大七分校二大隊勞動英雄,并在冬訓中被評為“賀龍投彈手”。l945年在陜甘寧邊區聯防軍步兵學校任指導員。1949年至l952年,先后在西安市軍管委警備司令部,第一野戰軍西南前線司令部和重慶西南軍區司令部任政治協理員。1974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三○四研究所黨委書記。1984年9月離休。1988年,獲航空工業部頒發的“獻身航空工業三十年”榮譽證書。
張懷忠 1915年生于崇皇下徐吾村。 1929年到山西汾陽西北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31年8月由張宗遜(渭南人,解放軍上將)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抗日戰爭。1934年夏回到西安,參加周至、戶縣農民暴動,失敗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經何崇蕭介紹到陜北高桂滋部84師499團任通訊排長。1935年5月回到西安找黨組織,被安排到小皮院任小學教員。1937年初被介紹到38軍177師任副官,當年因母病重回家,在本村小學教書,和高陵地下黨接上關系。1938年秋去陜北公學學習。1939年畢業留任馬列教研室主任,后又返回高陵開展黨的地下活動。1943年高陵地下黨組織遭敵破壞,倉促出走,與組織失去聯系。1949年5月27日進人西安警備司令部軍察處工作。破獲了大批難案、要案,受到各級領導好評。
20世紀50年代前期,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馬健翎院長和編劇黃俊耀,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大型反特眉戶現代劇《兩顆鈴》。演出后轟動一時,好評如潮,名噪省內外。省人民出版社龍行等人還根據人物原型的事跡寫成小說、故事等出版發行,深受讀者的喜愛,一時成為搶手讀物,公安學院將人物事跡編成教材,給學生講授。《兩顆鈴》中主角人物就是以張懷忠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