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坡吉村位于崇皇街道轄境西北部,東靠桑家村,南接姬家管委會姬家、雷家兩村,西鄰姬家管委會東城坊村,北接姬家管委會鄧家塬村。1958年為坡底吉大隊,以大隊部駐地坡底吉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旗大隊,1972年復名為坡底吉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坡底吉村委會,轄坡底吉、坡底任、桑程、程南村、程北村5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坡底吉,距街辦駐地西北約0.9公里處。2011年有654戶,2777人。耕地1252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80.4公頃,總產2042噸,公頃產7292.5公斤,農民人年均純收入1130元。
坡底吉,位于街辦駐地西北約0.9公里處。據傳,明中葉,居民多吉姓,村在塬坡的底部,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吉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坡底姬”。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倛D》記作“吉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坡底吉”。
坡底任,位于街辦駐地西北約1.3公里處。有144戶,886人。據傳,明中葉,居民多為任姓,村在塬坡的底部,故名。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村遷原上,仍沿用今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有此村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倛D》記作“任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坡底任”
桑程,位于街辦駐地南偏西約0.58公里處,高茹公路西側,涇惠十支渠以東。有33戶,155人。明末,桑、程兩姓在此分別建村,各以其姓氏稱村為桑家、程家。及至民國年間,隨著住戶的增加兩村房舍已連成一片,而且也與村南側于家成為一體,便統稱此三村為桑程,但原三個自然村名稱仍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原址因地下水位升高,今高茹公路以東的居民全部遷出,遂成今日之規模。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三村,名“桑家莊”、“程家堡”、“南于家莊”。光緒七年(1881年)《高陵縣續志》亦記為三村,名“桑家村(堡)”、“程家村(堡)”、“大定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倛D》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桑程”。
程南村,位于街辦駐地南約1公里處,高茹公路兩側,涇惠十支渠東側。村民原居程家(原桑程之一部分),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遷移到崇皇寺以東,稱程東,1966年復遷至原居之南。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為此名?!陡吡昕h志》(2000)記為“程南村”
程北村,位于街辦駐地西偏北約0.25公里處,高茹公路西側。村民原居程家(原桑程之一部分),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遷移到崇皇寺以西,稱程西,因村處原居住地之北,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為此名?!陡吡昕h志》(2000)記為“程北村”
程家社火由來已久,而以旱船稱絕。清光緒初年,村民于乖娃在西康省雅安做商時帶回旱船尺寸圖樣,由本村木匠按圖仿制,為中間寬,兩頭尖的柳葉型,中間有一艙亭,狀若彩轎,艙亭四角呈飛檐翹角勢,雕有四個龍頭,下吊四個燈籠,艙亭內一人背船,前后也各有一個背船,保持均衡平穩,三人背帶隱在上衣下面各有一雙假腿,作盤腿打坐狀,行船時三人同步,亦步亦趨,平穩如漂。船幫以下用綠綢圍就,上面畫水波浪圖,船兒前行,綠綢飄動,如波浪翻飛。船艙前后用彩綢搭成涼棚,近年來又在艙亭,涼棚楞角裝飾彩色電珠,更顯華麗輝煌。背船人按戲劇角色扮相,艄公丑角扮相,對白語言風趣幽默。一百多年來,程家旱船,隨著時代前進,不斷變換戲耍內容,除裝扮傳統古典戲劇外,還有“解放軍渡江”、“劉伯承撐船”、“賣余糧”等節目,品類繁多,層出不窮。程家人將自己的社火,尤其旱船視為族人驕傲,代代相傳。愛國人士程久銘,對本村社火傾情支持,親自組織,具體策劃,把每場演出組織得井井有條,耍得有滋有味,獲得好評。十年浩劫,程家旱船險些被毀。改革開放為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現在由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組織演出,而且培養出許多年輕人才,新手們不但繼承了前輩的傳統技巧,而且在裝扮演技上還創出了新的花樣。
任維友 (1917—1989) 坡底任人。l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ll月由中共高陵特別支部批準,成立中共坡底任村支部,任維友同志任支部書記。l939年3月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8月,奔赴太行抗日前線。曾歷任公安大隊長、支隊教導員、副科長、科長、總參測繪局測量隊、計算隊政治委員、處長、總參通訊兵部工程指揮部副政治委員等職。l955年授予少校軍銜。1957年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l962年晉升為中校。l980年離職休養。l988年又被授予二級紅星勛章。1989年6月12日因病在西安逝世。
程久齡(1919—1985) 崇皇人。1929年啟蒙于鄭子明先生門下。1943年考入武功農學院攻讀水利專業。1948年3月到渭惠渠工作,同年8月任渭惠渠工程管理處主任,晉升助理工程師。1952年負責測量、設計施工,改建了15公里的渭惠渠干渠工程。接著,又到省水利局第三測量隊負責導線組工作,對漢中盆地五縣的山丘地形進行了測量與計算,完成導線網1900多公里,控制面積達800多平方公里,并繪制了萬分之一地形測繪圖。1954年任漢中地區水電局水利工程隊副隊長,工程科科長。參與修建了陜西省第一座蓄水量1000多萬立方米的強家灣水庫。20世紀60年代前期帶領40多名技術人員,先后兩次對漢江上游主流及11條較大支流,進行了全面綜合勘測,調查了漢江的歷史和現狀。寫出獨具前瞻性的《漢江上游水利規劃報告》,繼而又編寫了《漢江主流段規劃治理方案》。20世紀60年代,被水電部提名參加中國援非專家團,負責農田水利工程,去馬里等國工作(后因國際形勢變化未成行)。論文《塘庫漏水的原因及處理方法》《水庫放水設備的幾點經驗》《漢江上游流域規劃》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l965年參加全國水利先進設計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85年元月20日與世長辭。
程士榮(1926—2005) 曾用名史溶,程家村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曾任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l938年1月經中共高陵縣地下黨組織動員到陜甘寧邊區魯迅師范學校學習。1939年初到邊區中學繼續學習,同年調延安,任邊區民眾劇團演員。l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調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說書組工作,1947年在隴東文工團任生活隊長,l949年任甘肅文工團、西北革命文藝班生活隊長、教育股長。l950年上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班學習(本科)。1953年初畢業后返回甘肅,任甘肅文工團副團長。團改為專業話劇團后任團長。1958年調蘭州電影制片廠任副廠長,l978—l984年底任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1980年被選為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省劇協主席。l982年被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1979年到l982年任甘肅《絲路花雨》出國訪問演出團副團長。后調到甘肅省文聯任黨組書記。l990年被選為甘肅省文聯主席。2005年在蘭州病故。
主要作品有歌劇《小兩口》、眉戶劇《破奸案》(合作),話劇《周》(合作),《雪山風云》和《西安事變》(合作),電影劇本《紅色醫生》(合作),《黃河飛渡》(合作,由長影拍攝),《紅河激浪》(合作,由長影拍攝),還有電影劇本《西安事變》(合作)。以上作品均已演出。其中話劇《西安事變》獲中央文化部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獻演、創作一等獎。另外,還有一些散文、評論和電視劇本等發表于各種報刊。
任懷君 l932年4月10日生,坡底任村人。1946年考入三原縣私立民治初級中學。l949年考入三原縣省立高中。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通訊學校。l952年畢業被保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學院學習。l958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核試驗基地工作。在試驗基地干了30余年,先后參加過30多次核試驗,參加過“兩彈一星”的發射。l964年10月l6日、l966年6月6日、l966年ll月l8日,分別榮獲了執行國防建設任務三等功。1987年11月1日被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授予“通訊工程高級工程師”。1998年10月1日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獻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榮譽證章”及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