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shù):次
桑家村位于街道轄境北部,東靠高墻、繩劉兩村,南臨軍莊村和姬家管委會雷家村,西接坡底吉村和姬家管委會雷家村,北連繩劉村和姬家管委會鄧家塬村。1958年為桑家大隊,以大隊部駐地桑家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紅衛(wèi)大隊,1972年復名為桑家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桑家村委會。轄桑家、桑南村、桑北村、劉家莊、黃家塬、南繩劉、半坡郇、郇東窯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桑家,距街辦駐地東偏南約0.88公里處。2011年有824戶,3176人。耕地895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48.1公頃,總產(chǎn)2565噸,公頃產(chǎn)7292.5公斤。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1056元。桑軍大道、西高路貫村而過。
桑家,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南約0.95公里處,高茹公路以東。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不宜居住,桑家大隊八、九兩個生產(chǎn)隊群眾從桑程(今屬坡底吉村委會)遷此,稱桑家八、九隊。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為此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桑家”。
桑南村,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1.23公里處,涇惠十支渠以東。1962年桑家大隊第十生產(chǎn)隊群眾從原桑程村(今坡底吉村)遷此,稱桑家十隊,因在桑家之南,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為此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桑南村”。
桑北村,位于街辦駐地北約0.48公里處,高茹公路以東。1962年因村中民房漬水,桑家大隊第七生產(chǎn)隊群眾從原桑程村(今坡底吉村)遷此,稱桑家七隊,因在桑家之北,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為此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桑北村”。
黃家塬,位于街辦駐地北約0.58公里處,奉正塬上,高茹公路兩側。相傳村建于西漢文帝年間。最早權姓在這里居住,得名權家莊,后又有了黃姓,村在塬上,改稱黃家塬。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載有此村,名“黃家莊”,另載有“權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記有三村,名“黃家塬”、“黃家塬南村”、“黃家塬北村”,或“黃家塬”、“黃家塬南”、“黃家塬北”。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黃家塬”。
南繩劉,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北約1.5公里處,涇惠九支渠以東。明末清初,劉三升在此建村,得名升劉,誤為繩劉。后有部分村民遷居村北,稱北繩劉,遂改此村為南繩劉。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繩劉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南繩劉”。
劉家莊,位于街辦駐地東南約1.53公里處。明末清初,因劉姓居此最早而得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始記有此村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劉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劉家莊”。
半坡郇,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南1.25公里處,涇惠九支渠西側。明末葉,村處奉正塬半坡處,郇姓居之,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郇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始記為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誤記為“車坡恒”。《高陵縣志》(2000)記為“半坡郇”。
郇東窯,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南,約1.88公里處,涇惠九支渠西側。民國20年(1931),村民安忠孝由半坡郇遷此窯居,位于原村之東,故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郇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郇東窯”。
20世紀90年代中期,村民郇樹峰創(chuàng)辦民營科研機構——西安市高陵縣涇渭棗樹研究所,進行溫棚栽培,成功進行一年兩熟科技攻關試驗,使一茬果成熟期由8月提前至6月,二茬果成熟期推后至ll月,并對極晚熟“涇渭大雪棗”進行0℃以下冷藏保鮮試驗,使鮮棗應市期延至元旦、春節(jié)。這些帶有前瞻性的前沿科研課題攻關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被賀普超教授譽為“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成果”。
隨著開發(fā)區(qū)規(guī)模逐步東擴,已有入駐企業(yè)32家,轄區(qū)內(nèi)的工業(yè)園區(qū)七路、八路、九路已建成通車,六縱、桑軍大道北延正在建設中,拆遷賠付等工作有序進行。
據(jù)《高陵縣地名志》載,明末桑姓在崇皇寺南建村,以姓氏稱村名桑家。據(jù)桑家人傳說,其先祖原是興平桑鎮(zhèn)人,遷此后,戶族很快興旺強大,為了活躍農(nóng)耕生活,慶祝豐收,從黃陵引進龍燈。龍燈由三部分組成,龍頭、龍身、龍尾,用十三節(jié)拐子撐起來。龍頭用竹篾綁成框架,有老籠那么大,再用麻紙糊起來,龍角用木頭雕成,龍眼是兩盞碗口大的紅燈籠(以后改用電池燈,兩條光柱直射前方,十分耀眼),龍身是在撐柱頂端,釘一塊木板,呈“T”字型,木板上面用竹篾扎成圓拱形,然后用白細布圈纏起來,這樣就形成一個圓筒形,用較粗的白布連接起來,在相接的地方,放置蠟燭并留有透氣孔,龍尾是用竹掃帚包扎而成。這樣,龍的粗型就形成了。然后請畫師用紅、黃、綠等顏料繪畫出龍頭、龍鱗、龍尾。為了防止用力擺耍而脫節(jié),又用大繩從龍頭到龍尾鏈接起來。據(jù)說每年把龍裝扮好后,先要到村中的龍王廟燒香還愿,三間大廟,龍頭跪在神像前,龍身繞廟一周,首尾相銜,至少有八九丈長。
每年春節(jié)、二月初二(民間傳說龍?zhí)ь^)都要耍龍,每節(jié)龍身燃亮蠟燭,渾身通明,因此人們稱桑家龍燈叫“明龍”或“龍燈”。每次耍龍,鑼鼓、秧歌、獅子等輪番上演,撐牌燈的、放松香火的、提蠟燭的、打雜的,不下五六十人。
桑家耍龍時,每家都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看。村里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戶戶門前擺上桌子,放上點心等供品,龍在每家門前戲耍,人丁不旺的人家,就要求耍龍人,把自己的獨生子從龍嘴里遞進去,再從龍下巴底下抱出來,俗稱“過關”,以求消災免難,主人家給龍披紅掛彩,有的還給龍封喜錢。各家各戶耍完后,休息間隙,秧歌,獅子接續(xù)上演,龍便找個寬敞地方纏繞歇息。一次將龍繞一大樹盤旋,豈料樹在澇池旁,龍頭一下栽到澇池里,龍身、龍尾也順勢落入水中,澇池結冰,耍龍人救龍,踏破冰層,弄濕了褲子,但他們不露聲色,忍凍堅持,把這場社火耍到底。事后,有人把這次失誤傳為佳話,說桑家的龍要活了,竟然不顧寒冷,下到澇池喝水。后來越傳越懸乎,三原、禮泉、涇陽等地的人說桑家的龍燈上樹,是龍王顯靈。
桑家龍燈已傳承200多年,在十年浩劫中,當年制作的巨龍遭了厄運,被當作“四舊”付之一炬,每當提及,人們悔恨惋惜。有些當年參加過耍龍的人還健在,現(xiàn)在搶救這一民間文化遺產(chǎn)還為時不晚。
桑志良(1923—2005) 桑家七組人。1930年在崇皇小學讀書。1938年lO月參加革命,在魯迅師范學習。l939年7月到固臨縣小學任教,l940年春天又到魯迅師范學習,1942年到鹽池任小學教員,l943年轉到靖邊縣任小學教員,l945年到延大學習,1946年調(diào)到延安市委青年團工作。1947年回到高陵縣做地下工作,將四批進步青年輸送到延安。l948年l2月與高陵縣崇文鄉(xiāng)(即崇皇鄉(xiāng))、榆楚鄉(xiāng)、張橋鄉(xiāng)的幾個鄉(xiāng)長談判,爭取他們立功贖罪。通遠鄉(xiāng)鄉(xiāng)長張維正還送給了地下黨三支手槍。1949年調(diào)到渭北總隊二支隊二中隊任副指導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高陵縣城關區(qū)委書記兼區(qū)長,后調(diào)縣委宣傳部任部長。l951年調(diào)到漢中陜南公學任辦公室主任,8月調(diào)漢中市任宣傳部長。l952年任市委副書記。l956年調(diào)任褒城縣委書記。1958年調(diào)漢中大學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工作。1967年調(diào)任城固縣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任漢中師范學院副書記。1983年離休。2005年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