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位于耿鎮轄境北部,渭河以南,西禹公路以東。東鄰周家村,南靠耿鎮、周家兩村,西接王家灘村,北鄰渭河與榆楚鎮馬北村、張卜鎮張卜村隔河相望。1958年為耿北大隊,因當時大隊部駐耿北莊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五星大隊,1972年復名耿北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耿北村委會。轄營盤莊、喇叭莊、耿北莊、蒜劉莊、八家莊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營盤莊。2011年有664戶,2619人。耕地2244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00公頃,總產2638噸。
西禹高速和210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隨著渭河治理工程的推行,該村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轄區內有西安鴻博混凝土攪拌公司、西安恒立木業有限責任公司、西安耿鎮超限檢測站、高陵縣水泥制品廠、高陵縣公路段渭橋道班、神龍工藝品有限公司、江蘇偉業集團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正在籌建之中)。
耿北村村民小組的劃分為:西禹公路西臘八莊是一組、二組、三組,營盤莊是四組,耿北莊是五組,西禹高速以東蒜劉莊是六組、八家莊是七組,近年來又形成了以商洛移民為主的八組新村。耿北村除耿北莊和蒜劉莊是本地人,其余幾村屬外地逃荒落戶。據談,清代即有此村。當初這里同時有二村,相距僅1里。兩村居民皆多為耿姓,此村居北,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東耿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耿家寨”。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
喇叭莊,位于鎮政府駐地北約1.93公里處,西禹公路西側,北臨渭河。據談,村為清同治以前所建,初為回族所居,以村民喇叭的名字而得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標有此村。也寫作“臘八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喇叭莊”。
耿北莊,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東約1.4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據談,清同治年間耿家集(今耿鎮)部分群眾遷居此處。村處原居之北,初名耿家莊,后改耿北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均記作“耿家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耿北莊”。
營盤莊,位于鎮政府駐地北約1.63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村建于民國5年(1916)。相傳,村址即唐代名將郭子儀駐軍的營盤故址,故名。清《高陵縣續志》“綴錄”中有郭子儀同平朱泚叛亂的李晟屯兵東渭橋的記載。但唐代這里尚為渭河河床,郭子儀屯兵的營盤只能存在于渭河的岸邊,而東渭橋遺址的發現在1976年,故人們誤以為今址為營盤所在地。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載有此村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營盤莊”。
蒜劉莊,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0.63公里處,南與灞橋區新合鄉東呼家村、馬寨相鄰。據談,村建于清同治年間。因村民是由今之蒜劉村(屬耿鎮村)遷來,村又小,故名。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著此村為“蒜劉村”,著今之蒜劉村為“蒜劉二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宣劉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蒜劉莊”。
八家莊,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1.83公里處,北臨渭河。據談,村建于清末,當時只有八戶人家,故名。民國30年(1941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始標有此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八家莊”。
耿北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王家灘鄉四保和周家鄉三保組成,由本地住戶和外來逃荒人組成,其中耿北莊、蒜劉莊為當時本地住戶,分別由馬、王、李、彭、曹、吳、潘、郝、劉、耿、雷、楊、張、袁、韓、邵、方、任等幾十個姓氏組成。
當地村民勤勞樸實,和睦相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建起了臘八莊小學和蒜劉莊小學,建校初期只有五個班、1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0個班500余人,教師由原來5-7人發展到現在的15人,學生入學率達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多為草房、土坯房。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的住房條件逐步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建起的土木結構房已全部消除,形成了磚混結構的平房和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