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位于耿鎮轄境西南部,東界耿鎮、王家灘兩村,北靠王家灘村,西隔渭河與涇渭鎮陳家灘村、崇皇街辦船張村隔河相望,南與灞橋區新合街辦于家村、寇家村和水流街辦南鄭村為鄰。1958年為蘇家大隊,以當時大隊部駐地蘇家村而得名,1964年遷駐柳家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星大隊,1972年復名蘇家大隊,1984年6月改為蘇家村委會。轄蘇家、柳家莊、小莊子、馬伍什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柳家莊。1984年有356戶,1580人。2011年有490戶,1888人,可耕地1700多畝,全部井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35公頃,總產2373噸。
蘇家,位于鎮政府駐地西約0.8公里處,西禹公路西側,南與灞橋區新合街辦于家村、寇家村為鄰。據傳,清初有回民蘇萬興最早住此,故名蘇家村。清同治以后,原住居民西遷,新遷入住居民曾命名為同福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蘇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志》記為“同福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蘇家”。
雖然村名叫蘇家村,但本村現在卻沒有一個姓蘇的,就像馬伍什沒有一個姓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此村是回族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姓馬和姓蘇的居多。回民起義失敗后,村民西遷。現主要以胡、王、柳、高姓者居多。
柳家莊,位于鎮政府駐地西約1.45公里處,南與灞橋區新合街辦寇家村為鄰。據談,村建于清末,柳姓居多,故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載有此村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柳家莊”。
小莊子,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北約1.85公里處,西南與灞橋區水流街辦南鄭村為鄰。相傳清同治年間有商州(今商縣)人來此建村,得名商州莊。約在民國以后,因村小才改名小莊子。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商州莊”。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小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小莊子”。
馬伍什,位于鎮政府駐地西約1.8公里處,西南與灞橋區水流街辦北鄭村、劉家村為鄰,南與灞橋區新合街辦買家村相連。一說因初有一叫馬五十的回族人在此居住而得名馬五十。一說因村處五路交匯的十字路旁,又為回族馬姓所建而得名馬五十。改“五十”為“伍什”系同音舛誤。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馬五十家”。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馬五十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馬伍什”。
解放初期,主產小麥、玉米、紅苕、棉花等作物。由于土地貧瘠,耕作方式原始,全年的收成不能自給自足,村民們缺衣少食。20世紀70年代,以種糧為主,村上(原來的大隊)種植少許黃花菜,算是搞多種經營。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土地承包到戶,村民可以搞多種經營,糧食吃不了,地里又種植了黃花菜等經濟作物。黃花菜種植慢慢地發展到二、三十戶,但當時每戶最多種植1畝地。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初具規模。經濟作物以黃花菜、草莓、地膜洋芋、露地菜等為主。種植黃花菜的村民越來越多,面積不斷擴大,達500多畝。2003年成立“黃花菜協會”, 2006年黃花菜被省農業廳作為無公害農產品,該村成為西北聞名的無公害黃花菜生產基地。全村共有黃花菜種植戶400戶,種植面積1500多畝,占全村收入的60%。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達到4:6。
20世紀90年代,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全村已完成全部道路硬化,主干道旁實行綠化。安裝路燈172盞,修建垃圾臺13座、公廁5座,修建1560平方米休閑健身廣場。村民改廁、改圈、改灶390多戶,村衛生室健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98%。自來水入戶率達100%。
該村緊靠“210”國道,交通便利,又地處耿鎮集貿市場近旁。每逢農歷“一、四、七”逢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都來趕集,集市貿易十分活躍。
群眾說:外出打工掙錢了,家里房子翻修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了。該村自古就有“耍獅子”的傳統,每逢春節,村民都要耍獅子,為節日助興。如今,村上還建立了鑼鼓隊、秧歌隊、自樂班等文化娛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