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涇吳村位于姬家管委會轄境西南部,南臨涇河,東臨高劉村,北與姜李村接連,西與涇陽縣崇文鄉南丈八寺村僅一渠之隔。距縣城16公里。東西寬為920米,南北長1400米。2011年底有河灘地1100畝,408戶,1627人。2005年5月1日因建設拆遷,從原高劉村析出涇劉、涇吳兩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建成涇吳村委會。村委會駐涇吳村。西銅高速公路穿村而過,高速路東屬一、二小組, 182戶,610人,于2010年9月底順利搬遷。高速路西住四個村民小組,西三公路輔道從中穿過,輔道以西為五、六組, 120戶,519人。輔道以東,高速路以西居住三、四組, 115戶,483人。村中道路南北順暢,出村路基本實現了與縣、鄉和國道相接。
涇劉,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南約2.45公里處,咸銅鐵路東側,涇河火車站以南,南鄰涇河,西與涇陽縣崇文鄉南丈八寺為鄰。2011年有77戶,374人。據談,清初即有此村。劉姓居此最早,因地處低洼處,故稱劉家底。因涇河繞于村南,又稱涇劉。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劉家堡”。 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劉家”。 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劉家底”。
涇吳,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南約2.25公里處,涇河北岸。2011年有156戶,767人。據談,清初即有此村。因以箍桶為業的吳姓人家居此最早,故稱箍桶吳家,后誤為胡同吳家。民國20年(1931)為本村小學命名時,以校在涇河之濱的胡同吳家,而命為涇吳小學,從此便稱村為涇吳。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古桶吳家村”。 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胡同吳家”。 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吳家”。
劉家店(半個城)有“打高墻不如養歪(厲害)狗,是半個城“的傳說。過去,涇、渭河寬,水大、沙地廣,當時涇河渡口很大。天黑過不去的人就要住店,當時就居住劉家。因此人們就叫劉家店。由于經營有方,生意很興隆,劉家就計劃修城。在打城墻時,有過路人便說:什么打高墻,還不如養條狗。這句話說的意思是:墻打的再高,人還能上去,還不如養條狗,人人見了都害怕。主人聽后,認為這句話的確有道理,最后決定把正在打的半個城墻不打了,這就是劉家店半個城的傳說。
民國33年(1944)籌辦學校。校址在新莊的西南角,共三間房,只有一位教師。1956年左右,由于校址漬水,于是成立董事會,商議在村北建校。蓋六間房作為兩個教室,共四個年級,有兩名教師。因南居涇河邊上,故以涇字為首,把吳家叫涇吳村,把劉家店叫涇劉村,把學校叫涇劉學校。
在涇吳村南有一座佛爺廟,幾百年來信仰的人一直燒香供佛,由于涇河開發、西環路的建設,現已遷址西銅高速路西10米處。
涇吳村自與高劉村分開以來,借開發之機,村民都各自尋求致富途徑,有能力的人發展私有企業,現建成私有企業二十多個。隨著越眾、永固攪拌站的建成,涇吳村村民借機發展各種運輸業,目前大型車輛已有四十多臺。幾十年前的低洼鹽堿涇河灘現在變成了豐產田,西銅鐵路以西的土地全部種植大棚蔬菜,由傳統的農業種植變成了現在的多樣化經營。現在的涇吳村,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戶戶都住樓房,街道安裝有路燈,吃上了自來水。2010年人均收入已達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