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雷家村位于姬家管委會中部東側,東北方向與崇皇街辦坡底吉、軍莊兩村毗鄰,南與楊官寨村接壤,西與姬家村相接。1958年為雷家大隊,以大隊部駐地雷家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金大隊,1972年復名為雷家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雷家村委會。轄雷家、聶家、鄭家、西孫、傅家5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雷家村,距姬家管委會約1.5公里。2011年有911戶,3323人。獨生子女、雙女戶約170多戶。人均收入9200元,人均支出3000—4000元。
全境地勢平坦,最低海拔360米,最高海拔390米,東西直線最寬處約2.5公里,南北直線最長處約3.6公里,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因地處涇河流域,土壤多是黃土、粘土及少量沙土。
明代,雷家村屬奉正里。清沿明。據《高陵縣志》載,清雍正十年(1732年)即載有本村的鄭家莊、聶家莊、雷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即有高村雷、高村孫、高村傅、高村聶、高村鄭的記載。1955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稱為團結社。1956年2月18日,撤區并鄉,村屬姬家莊鄉。1958年實行公社化,全縣建立6個公社,村屬崇皇耕作區。1959年1月1日,撤銷高陵縣,涇、原、高、淳四縣合并為三原大縣,村屬高陵公社崇皇管區。1961年9月1日恢復高陵縣,將崇皇管區分為崇皇公社和姬家公社、村屬姬家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為紅金大隊,1972年復名雷家大隊。1984年6月政社分設,雷家村屬姬家鄉,轄雷家、聶家、鄭家、西孫、傅家五個自然村,因傅家村并入西孫村,實際上是4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分為兩個小組,分別是:雷東隊、雷西隊、聶東隊、聶西隊、鄭東隊、鄭西隊、西孫東隊、西孫西隊,共八個小組。20世紀70年代因居住分散,住戶增多等原因,為便于管理,八組又分出九組、十組。
雷家村,地處東村中部偏東十支渠兩側,有兩個村民小組,2011年約220戶,870人。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載有此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雷家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也有稱高村雷家的。村中雷姓人家占大多數,也有趙姓、田姓及其他少數姓氏。雷姓人家系出自古方雷氏之后,以國為姓,后單姓雷,宋時從銅川遷入本地。以雷姓最早居于此地而得名。田姓為山東諸葛之后,西漢初,由山東遷入本縣,據《高陵縣志》載,趙姓家族在明初的大移民時,由山西洪洞徙居本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雷家村的人口不斷增加,原村莊面積逐年擴大,由過去十支渠以西,擴展到以東數十米,形成東西向,南北對峙的雙面街道。
聶家村,位于姬家管委會以東1.43公里處,涇惠十支渠兩側,2011年約150多戶,居民600多人,分為第五、第六兩個居民小組,全為漢族。據談,村民原居今涇陽縣高莊鄉聶家,遷此者皆聶姓,故在清中葉,即稱村為聶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聶家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高村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也有稱高村聶家的,村民以聶姓為主,也有外來少數姓氏遷入本村的,聶姓與涇陽縣高莊鄉聶馮村的聶姓為同宗。居民世代為農,原有耕地約800畝,地勢平坦灌溉便利。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也有少數雜糧、蔬菜、水果等。村莊面積逐年擴大,由原村涇惠十支渠以西數十米遠,擴展到以東數十來米,與崇皇鄉的程家村相銜接。村民戶籍已由農業戶籍轉為城市居民戶籍。成為涇河工業園的一部分,現待拆遷戶約100戶。
鄭家村,鄭姓居民為多數,亦有張姓、黃姓及其他少數姓氏的居民,以鄭姓人家最早居此而得名。據《鄭氏宗族會刊》稱,鄭氏的原祖,是皇帝的次子昌意,其后,從周姬姓,周幽王峰火戲諸侯,欲立褒姒之子為帝,鄭姓諸侯擁立幽王長子(皇后所出)遷都洛陽,始為東周。因鄭姓諸侯有功,封地在華陰,后東遷河南省洛陽,每年鄭氏宗族,會邀請海內外鄭氏宗族人士,到洛陽舉行祭祖活動,出有會刊專集。據史料記載,張姓拜漢張說為其元祖。
鄭家村位于姬家管委會以東1.25公里處,2011年約195戶,878人。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高村鄭,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也有稱高村鄭家的,分為四個(七、八、九、十)村民小組。20世紀50年代“查田定產”時,約50戶,303人。1956年大雨,地下水位上升,漬水遍地,部分村民墻倒屋塌,徙居姬家莊。早在清同治年間,因回民起義,鄭姓村民,就有人外遷到涇陽縣,少數人家遠遷新疆,也有遷到附近雷家村的。鄭氏宗祖沿襲古訓,為后代子孫起名“派字”,即名字中以某字為某輩,如以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為偏旁的字,金為金字輩,木為樹,即木字輩,三點水為淑,即淑字輩,火字為炳,即炳字輩,土字為培字輩。其他姓氏亦有此例,如聶姓取文、振、景、潤等字。
鄭家村原有東西向一條單面街道,1956年,因地下水位上升,部分村民遷到村南較高處,后不斷增多,面積越來越大,也有部分戶移到村西北處,稱西北莊子,因人口增多形成第十組,今因企業用地,十組已全部遷出,不久將入住新村。
西孫村,位于姬家管委會東偏南,約1.7公里處,2011年約有330戶、1000人。據載,金代即有此村,村中孫姓與崇皇鄉軍莊村委會的孫家村孫姓同宗,因處孫家村之西故名。又因村中有鄭姓亦名鄭(cheng)家,后傅家村并入該村,但仍稱西孫或鄭家。處雷家村委會最南端,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有此村,名高家孫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鄭家。西孫村有李姓、鄭姓、孫姓、傅姓,張姓,楊姓等,還有建國后遷來的其他少數姓氏。李姓均出伯益之后,其先是為理,嗣后改理為零,以觀為姓,明代洪武初由山西遷入。孫姓均出武公惠之后,曾孫耳為衛上暨。以字為孫,楊姓據傳,均出漢太尉楊震之后,張姓從耀縣留念村遷入本地。西孫村人口增加較快,為雷家村委會最大的自然村,分為一組、二組。原村莊較小,后水位上升,村遷于村南地勢較高處,遂不斷擴大,今已形成東西向數條街巷。村民過去以農為主,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水果。1994年糧食畝產超過1000公斤。今土地全部征收,成為涇河工業園的一部分。入駐企業有陜汽等多家,村民戶籍已轉城市居民,多從事建筑,運輸等作業,村東西各有南北大道,交通十分便利。村民有大小機動車數十輛,住房由土木結構變為磚混結構的平房、樓房,家電、自來水、電話普及,拆遷戶已居住雷家新村。
雷家村已全部開發,四個自然村已被入駐工廠包圍。因修路或企業用地,被拆遷270多戶。經開區與村委會合作,在聶家村第五居民組以南,鄭家村第七居民組以東,雷家村第三四居民組以北,征地119畝,作為新村安置點,安置161戶,已有部分拆遷戶入駐,村委會駐新村北部,建成三層樓房,辦公、會議條件比前大為改善。
村有圖書室一個,收藏圖書3000多本,健身場地3000多平方米,有籃球場、乒乓球臺及各種健身器材,設施齊全。有衛生室兩所,從業醫護人員5名。有自樂班、鑼鼓隊,逢年過節,居民喜事等扭秧歌、敲鑼鼓,場景十分熱鬧。2009年,姬家管委會舉行籃球比賽,雷家村籃球隊一舉奪冠。
本村東、西兩邊各有南北水泥路大道,有四條東西向水泥路面大道,高茹路穿村而過,縣運輸公司102班車設有站點,各自然村內道路全部硬化,環新村及村內道路寬暢,居民出行十分方便。
村原有大寺廟叫感應宮,農歷每月初一、十五舉辦佛事活動,周圍善男信女紛紛前來參拜。有時遇天旱,還舉行祈雨活動,各自然村亦有許多小型廟宇,如聶家村的湘子廟,鄭家村的觀音廟等。早在清代聶家村北有大寺院一所,村人稱北廟,毀于清代回民起義。大小廟宇均有非常珍貴的壁畫,惜毀于一旦。今本村信奉基督教的居民約40多人。信奉佛教的人約30多人,有佛事活動場所一處。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群眾住上磚混結構的平房或樓房,家電、電話、自來水普及,全村有小轎車數百輛,大型車輛50多臺套。摩托、電動車遍及各村。人均年純收入達8千多元。居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達100%,參加新型社會養老保險達95%以上,全村享受居民待遇。
1928年雷家村只有一處私塾,十多名學生。由鄭交旺在自家屋(鄭淑瑤教私塾處)創辦,不收學費自己任教。1930年鄭應楊虎城的邀請到十七路軍共鑲軍務,決心為地方辦一個正式學校,于是,捐出五畝地,利用本村大廟(感應宮)為校址,請來船張村的張清彥為教師,學校一切開支,教師薪酬,吃飯,都由他從自己的軍餉中支出,這便是今天雷家學校的前身。現在的雷家學校已蓋有教學樓,共八個教室,學前班一個,教師16名,學生170多名,數十年來,培養出大學生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