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店子王村位于涇渭街道轄境西北部,涇河南岸。緊鄰西銅高速公路。東臨西營村新莊,南臨米家崖村,西臨聶馮村(涇陽縣高莊鄉),北臨涇河沿岸。1985年從米家崖村分出,成立店子王村委會,轄店子王1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店子王,距街辦駐地北偏西約0.83公里處。解放初有460人左右, 1980年有1213人,2011年有402戶、1688人。涇河從店子王村旁流過。
店子王 據傳,舊時此地(長慶龍鳳園西門口)北邊涇河上有一渡口,行人來往頻繁。有塬照村(今姬家管委會塬照村)王道斌來此開一小店,供客食宿,人稱店子王,成村后,便以此稱村。明正統元年(1436)撰刻的王氏祠堂碑載有此村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載此村為“店子王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又標為“店子王村”?!陡吡昕h志》(2000)記為“店子王”
1952年11月25日,全縣設五個區,店子王村屬四區新莊鄉。1953年,高陵縣調整五區為四區,店子王村屬于四區新莊鄉。1956年撤區并鄉,成立馬家灣鄉,店子王村隸屬馬家灣鄉。1958年公社化時,高陵縣設立六個公社,店子王村屬燈塔公社。1958年底,高陵縣按照一縣一社,縣社并存的組織結構成立高陵公社,店子王村隸屬燈塔耕作區。1959年1月1日,涇陽、三原、高陵、淳化四縣合一,同屬于三原縣,撤銷原耕作區名稱,店子王村屬于馬家灣管區。1961年5月20日撤銷高陵公社,馬家灣管區劃入三原縣高莊公社,店子王村隨之劃去。1961年9月1日恢復高陵縣行政機構,馬家灣管區劃回高陵縣,同時更名為馬家灣公社,店子王村屬于高陵縣馬家灣公社。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馬家灣公社更名為旭東公社,店子王村屬于旭東公社。1972年,旭東公社更改為馬家灣公社,同時馬家灣公社僅設有三個生產大隊,店子王村屬于米家崖大隊。1984年馬家灣公社更名為馬家灣鄉,行政區域不變,1985年全鄉分解原生產大隊,重新劃分為梁村塬村、米家崖村、店子王村、西營村、東營村、雷賈村、陳家灘村和涇渭堡村8個行政村,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陽陵邑遺址 陽陵邑即陽陵縣城,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為給景帝建陵,將原來弋陽縣改為陽陵縣,為特設的縣級行政區,隸屬中央直接管理。其位置在涇渭街辦駐地東北方,店子王村東,涇河南面至涇渭苑廣場,向南至新莊村。
為配合涇河工業園建設,省考古所陽陵工作隊對陽陵邑進行了考古鉆探,部分區間進行了發掘。其遺址東西跨度400米左右,南北約千米,涇河水沖蝕部分約80萬平方米。今遺址僅為原來的60%左右。邑城內有東西向道路11條,南北向23條,跨度約在3—50米之間,整個街區呈棋盤狀。陽陵邑于曹魏初年(公元220)扯,延存了約370年。
景帝廟 據《漢書·景帝紀》記載,在陽陵邑的西南方,景帝陵寢的東南方建有景帝廟(大概位置在現涇渭鎮店子王村一帶)。景帝廟建于中元四年(前146年)春三月,到了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十二月毀,竟寧元年(前33年)三月又恢復建造。由于是漢景帝在位時自己給自己修建的廟宇,故不稱廟,名德陽宮。
王氏祠堂 位于今店子王小學,系村中王姓祭祀祖先的廟堂。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據《高陵碑石》記載:祠堂中《王氏祠堂記》《王氏祠堂后記》兩通碑石系明代河間知府同知王邦翰所撰。碑中載有王氏先祖一世至十一世約500余人,足見店子王村王姓為縣內較大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