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營村位于涇渭街道中心區域,東臨東營村,南臨渭河北岸,西臨米家崖村,北臨涇河南岸。1985年從米家崖村委會分出,轄新莊、西營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西營村,距街辦駐地東約1.68公里處。以前作為涇渭兩河的主要交通樞紐,如今是涇渭街辦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區域。解放初,總人口380人左右, 1980年總人口達到874人,2011年有259戶、1129人。
新莊,位于街辦駐地東約0.8公里處,北臨涇河,南隔渭河與未央區草灘王家棚、賈家灘和市第三奶牛場相望。2011年有43戶,224人。據傳,清初建村時,村民皆王姓,又在東市村近旁,得名市王村。同治初年,為防動亂,東市村人遷此,兩村合并為一個新村,故改名新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有“東市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標為“新店”。《高陵縣志》(2000)記為“新莊”。村北有漢陽陵縣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營,位于街辦駐地東約1.68公里處,鹿苑原東端的北面,南對灞河入渭處。相傳周赧王為斬龍門(即掘斷鹿苑原),曾率軍在鹿苑塬近旁之兩地安營扎寨,村處營地以西,稱西營。后成村落,乃稱西營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載為“營兒里”。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一書記載西營村屬于高陵南境,民國2年(1913)劃歸于高陵智字區,民國8年(1919)劃歸高陵智左區。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西營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西營”。明《高陵縣志》、清《高陵縣續志》均有元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在這一帶屯兵戍守的記載。村南原上有唐初鹿苑縣城遺址。
赧(nǎn)王寨的傳說 據《鹿苑史話》記載:戰國時期,秦、魏、韓、趙、楚、燕、齊等國,群雄并起,相互間刀光劍影,戰爭頻仍。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在甘肅慶陽即位后,為了稱雄列國,率軍東擴。今高陵縣涇渭鎮白蟒塬東側,相傳就是周赧王當年屯兵之地,歷史上稱其為赧王寨。周赧王為了將王位相傳,到處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一天來到了涇河、渭河交界之處(現址為涇渭街辦米家崖村地界)遇到了一位術士,術士稱該白蟒塬為秦國龍脈,只有斬斷秦國龍脈,才能成為萬世之王。于是周赧王調集10萬官兵駐扎在現西營和東營村界,對于白蟒塬進行挖掘。說來奇怪,10萬官兵挖了一月有余也沒有挖斷該塬。一天,突然間從土中挖出一條葫蘆根一樣的東西,術士說這就是龍脈,于是周赧王手握寶劍劈向葫蘆根,只見一股血水嘩嘩向外流淌,把崖頭都染紅了,至今,這一段崖土還是紅顏色。當地俗稱紅崖頭。為了防止塬又合攏,故在西營和東營屯兵扎寨,重兵把守。
唐鹿苑縣城遺址 位于涇渭街辦西營村南塬上。唐武德元年(618)建縣,貞觀元年(627)并入高陵。該遺址東西長1公里,因被渭水沖刷,現南北寬只有0.25公里。東、西、北三面墻基殘存,為夯土層。遺址中有大量唐、宋時代的瓦片、瓷片、磚塊等,還有戰國時代的陶片。相傳周赧王曾在此筑寨屯兵,故有赧王寨之稱。又傳鹿臺將軍佐軒轅破蚩尤于此,故有鹿臺營之名。元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又在此筑城戌守,故又稱鹿臺城或鹿臺戌。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