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shù):次
涇渭堡村位于涇渭街道轄區(qū)最東部,距街辦駐地東約4.03公里,東鄰“涇渭分明”自然景觀,南依渭河北岸,西接陳家灘村,北連涇河南岸。因村落地勢較其灘地突高,遠看像一個城堡,因此得名涇渭堡。1985年,涇渭堡村從陳家灘村劃出,成立涇渭堡村委會,轄涇渭堡1個自然村。建國初有180人左右, 1980年達到608人,2011年有323戶、1007人。
涇渭堡 位于涇河和渭河交匯夾角地帶的最東端,面河而居,南隔渭河與灞橋區(qū)水流街辦興東村遙望。據(jù)傳,村建于清光緒年間,當時村民散居于涇、渭兩河河灘之上,又在附近諸村之東,故名東河灘,后因涇、渭崩岸,四次西徙,村民遂聚居一處,位于涇、渭匯合處之西,故于民國18年(1929)改名為涇渭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始標有此村名。2000年《高陵縣志》記為“涇渭堡”。
涇渭分明自然景觀 大禹治水時,導涇入渭,在此形成涇渭分明的奇觀。由于兩河流域沿途地質(zhì)結構不同,和四季氣候的變化。夏秋多雨季節(jié),渭水清而涇水濁,冬春少雨季節(jié),涇水清而渭水濁。二水交匯的一段河道,像青黃兩條布帶,拼在一起向東流去,清濁不染。特別是夏季,河水暴漲之時,涇水渾黃耀目,真乃:“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而渭水清澈見底,人站河岸,可見倒影。唐代獨孤授在其《涇渭河流賦》中稱:“涇如經(jīng)也,自北而南流,渭如緯也,自西而東注。性相近似不息,勢使然而自遇,湯湯其流,今則狀之為賦。夫至清者渭,至濁者涇。惟清也,鑒物之道著,惟濁也,含垢之義形”。自古以來,帝王將相,騷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有關“涇渭分明”的傳世詩篇,而且以此指陳時勢,剖析義理,指出了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界限清楚,是非分明等安邦治國方略和立身處勢的人生哲學。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隨著西安市區(qū)的北擴,涇渭河將成為城中河,“涇渭分明”自然景觀,必將成為西安城區(qū)一個耀眼的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