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鹿苑街道地處城區,辦事處位于高陵縣城西街,轄區為縣城及周邊地區。東與藥惠管委會為鄰,南接崇皇、榆楚、張卜三鄉,西北兩面與通遠鎮、藥惠管委會毗連。東西寬約5.83公里,南北長約6.7公里,總面積2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81畝。轄9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42個自然村,73個村民小組,108個家委會,總戶數10318戶,總人口3.66萬人,其中農戶5149戶,19238人。轄區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8所,幼兒園14所,鄉鎮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所9個。 街辦駐縣城西街27號。田家、東街、高家、草市、北街等5個行政村地處城區,何家、張家、上院、古城等4個行政村地處城鄉接合部,在發展格局上既有第三產業發展,又有農業發展。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821元。
民國26年(1937)縣制改革時,將原來管轄縣城的第四區改稱為鹿苑鄉。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公社化時期,稱為城關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更名為鹿苑鎮,2012年12月撤銷鎮建制,改為鹿苑街道辦事處。
高陵設縣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今縣城始建于北魏神麚四年(公元431),至今歷時1570年,宋代高陵設有三個鎮,高陵鎮即鹿苑鎮,為三鎮之首。明景泰年間,縣城在隋大業七年(公元611)的基礎上城郭有所擴大,正南北東西依次有迎翠門、通遠門、距河門、接蜀門。城內有七街九巷,分別為南街、中街、北街、東街、西街、縣門街、草市街、;宋家巷、牛角巷、倉門巷、鹽店巷、抽屜斗巷、城隍廟巷、郭家巷、西順城巷、神路巷。這些街巷稱謂至今一直沿用。
宋、元、明、清時期,城內設有云槐精舍、涇野學堂、景槐書院等。明嘉靖年間進士狀元、翰林院修纂、關學名儒呂柟為本街辦宋家巷人,清翰林院修纂白遇道、民國時畢業于北京大學的留美博士王崇德等寓居街辦內的鹽店巷。清《高陵縣志》載:高陵千百年來“吉氣所鐘,人文蔚盛,甲科蟬聯。”縣人“重道崇義,邑學士著述宏麗,美不勝收。”而鹿苑街辦千百年來為高陵政治、經濟、商貿、文化的中心,故有關中歷史名鎮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