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東街村位于鹿苑街道轄境東部,東與高家村相接,南靠草市村,西接北街村,北鄰北街、瓦盆張兩村。村委會駐縣城東環路中段。距街辦駐地東偏北約0.35公里處。1961年為東街大隊,以大隊部駐地東街而得名。1975年5月,當全縣實行人民公社三級核算,隊為基礎時,該大隊始行以大隊為核算單位,時至今日,也是全縣唯一的村級核算單位。1984年6月改制時為東街村,為縣內城中村。轄啟明村1個自然村,連同住在縣城東街、東關、牛角巷、環城東路的農民,共有4個村民小組,2011年底有469戶,1598人。耕地757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0公頃,總產796噸,公頃產7195.5公斤。農民主要從事第三產業,全村基礎設施良好。轄區有占地20畝的農貿市場1個,小學1所,中學1所,醫療站2個。
啟明村,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北約1.1公里,西禹公路與高交公路交會處。有160戶,640人。是原東街大隊4個生產隊的部分群眾在1976年從縣城內遷此所建的新村。初稱新莊,因村民多數是原啟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遂于1982年9月1日,由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啟明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啟明村”。
在民國時期,與草市村及北街村統屬鹿苑鄉所轄(《高陵縣民國區保圖》)。2007年東街村屬鹿苑鎮9個建置村中的1個村,轄縣城東街和啟明兩個自然村。
東街村姓氏比較雜,主要有李、劉、賀、許四大姓,分布在1—3組。劉姓主要分布在4組。四大姓氏中,李姓居多,約有63戶,其次為劉姓,約有34戶,均為本地人。
東街村是全縣唯一的村級核算單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農業發展,農民生活富裕,糧食畝產過千斤,1963年受到咸陽專區表彰,獎勵一輛“躍進”牌大汽車(當時全縣僅有汽車三輛)。改革開放后,依托地域優勢,以“商貿強村、三產富民、多業并舉、共奔小康”為奮斗目標,大力發展市場、餐飲、休閑、娛樂等三產服務業,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使鎮域經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列為第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近年來,全力打造東街商貿新村。先后投資50余萬元,在高交路興建村級建材市場;投資260萬元,興建了占地20余畝的啟明農貿綜合市場。實現戶戶通自來水,條條路水泥化。改廁、改圈率達到了100%。綠化面積二萬多平方米。安裝路燈100多盞。全年人均純收入11000多元。
從1987年到2008年,先后被評為“陜西省模范村民委員會”、“西安市先進村委會”、“小康村先進黨支部”。 2006年12月被市愛衛會授予“衛生先進村”、“西安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省、市、縣各大媒體相繼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和有關省、市、縣亦前來參觀學習。村主任劉雙印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應邀參加“中國鎮長論壇”,并被中國鎮長論壇組委會執行主任陳毅之女陳旭接見。
宋紹圣元年(1094)在縣城東街,今鹿苑中學和城管小學處建有文廟。明弘治末年(1505)在文廟東建有名宦鄉賢寺,以祭祀政績卓著的外籍官員和本籍賢達之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英籍牧師邵滌源與三原教徒孫觀海、馮文泉等來高陵,租賃縣城東街民房為聚會場所。禮拜日演講教義,發展教徒。現東街村信教的尚有10余人。
很早以前,現在的教師村居民小區位置有一座娘娘廟,廟門外有2尊好像被蟲蝕的石獅子(實是風雨長期浸蝕),很是奇特,1958年前高陵縣流傳 4句順口溜,被稱為當時的“高陵四景”:東門外的蟲打石獅子,南門外的無影山,西門外的上院木牌樓,北門外的石牌樓。該石獅子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此處出土,現存縣文化館。
東街村人勤勞樸實,崇文尚禮,從古到今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三十下午開始,家家燃放花炮,戶戶張貼對聯,迎接新年。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家家吃元宵,取元寶滾滾到來之意,且門前院落、祖宗墓地遍插蠟燭,稱之為“亮”。村民也有看麥熟、看忙罷的習俗,俗稱“麥稍黃,女看娘”。
東街村自古為縣城中心,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明中期便有狀元——著名學者呂楠。民國初年,東街村還有精通中醫、針灸的劉復初。
呂 楠 (1479—1542) 字仲木,號涇野,縣城東街人。明中期著名學者。幼年篤志好學,明正德三年(1508)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是明代狀元中不愧科名的佼佼者。權閹劉瑾以同鄉名義招致,堅辭不就。寧夏之變時,上書武宗皇帝入宮親政,消除禍本,遭到劉瑾的忌恨,欲置于死地,憤然引病辭歸。劉瑾被除,王廷相等朝廷名臣紛紛舉薦,獲準起用,仍供舊職。正德九年(1514),乾清宮遭火災,呂趁機對武宗荒政“陳言”,被朝廷擱置,又憤然告退。嘉靖元年(1522)明世宗即位,應召參與撰修《武宗實錄》,并知經筵事,力勸世宗重溫圣學,以為新政之助。嘉靖三年(1524),在爭議皇室法統大禮中,以“十三事自陳”,違背皇帝意愿,又遭帝派大臣反對,認為陳述的“十三事”是宰相份內的事,超越職權范圍,被貶為解州(今山西解縣)判官,攝行州事。在任三年,撫鰥寡、恤孤獨,減丁役、勸農桑、興水利、筑堤護鹽池。因政績卓著,升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去后解州人立碑以記其績,塑像以寄其思。不久選為國子監祭酒,晉升禮部右侍郎。在南都(南京)九年中,先后與湛若水、鄒守益講學于柳灣精舍、鷲峰東所、太常南所,風動江南。東南學者盡出其門。嘉靖二十年(1541)辭官歸里,講學北泉精舍,并著書立說。雖官至三品,歷任三十余年,“家無長物,室無妾媵,生平不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干”,“門人相守數十年者,未嘗見有媮語惰容”。
著有《四書因問》《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宋四子用鈔釋》《禮問內外篇》《史館獻綱》《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以及《解州志》《涇野文集》等。據《明史》記載,其學識及品行被當時人贊為“真醇道學”,認為“在關中可繼張橫渠者,涇野一人,在我朝可繼薛文清者,亦涇野一人”、“乃家之孝子,鄉之善人,國之忠臣,天下之先覺先民也”。其編纂的《高陵縣志》是現存高陵最早的地方志書,被譽為陜西八大名志之一。
劉復初(1909—1975) 名明善,字復初,渭北著名的中醫醫生。精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及針灸科。治病遍及高陵、涇陽、三原、臨潼、西安一帶,坐堂問診從不敷衍,日醫近百人次。對患者一視同仁,對貧困者不收分文,甚至解囊相助。民國18年至20年(1929—1931)年饉后,霍亂流行,橫尸遍野。立志濟世救人,變賣家產,自制“防疫寶丹”,放在門前“土地堂”內,任人去取,救活了不少百姓和軍人。地方人士的匾額和駐地張學良將軍部隊所贈的條幅掛滿廳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到黨和政府的推崇和愛護,被中國針灸學社、陜西中醫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陜西中醫研究所均聘為社員和研究員。從1954年起,當選為高陵縣一至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多次被評為省、地、縣醫療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