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北街村位于鹿苑街道轄境北部,東靠東街村,南接草市、東街兩村,西連上院村,北鄰何家村。1958年為北街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新北大隊,1981年復名北街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北街村委會。轄墨家堡、團結村和雙睦村的一部分,連同居住在縣城城隍廟巷、神路巷、郭家巷、宋家巷、北街、北關的村民,共有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縣城北關,距街辦駐地北約0.68公里。2011年有800戶,2700人。耕地1826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面積221公頃,總產1602噸,公頃產7195.5公斤。
為了加強生產管理,解決城內居住壓力,原北街大隊研究決定,從原九個生產隊中各抽一部分農戶,到到縣城外高交路口十字東北組建新十隊。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9月2日為新十隊的居民點起名為“團結村”。仍歸北街村所轄。至此,北街大隊由九個生產隊發展成為十個生產隊,即現在的北街村十組。
墨家堡,位于街辦駐地北約0.7公里處,今北環廣場西部偏北約百米處,高交公路南側。據談,明代即有此村,因村內有墨姓居民,故名,或稱墨家堡子。明《高陵縣志》載:墨麟,字士楨,縣郭下里人,洪武十七年(1384)鄉舉。查郭下里內只有這一村內有“墨”姓居民,故墨麟當系此村人。又傳,村建于明代之前。墨麟,官至兵部右侍郎,進階榮祿大夫、少保。《高陵縣志》(2000)記為“墨家堡”。
團結村,位于街辦駐地東偏北約1.75公里處,高交公路北側,其東鄰藥惠管委會的中王窯,南為高家村的后高自然村,西為東街村,北為張家村的南屯自然村。由原居縣城內的北街大隊第十生產隊部分群眾移居新建,成村后即以新十隊稱之。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團結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團結村”。
雙睦村,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0.43公里處。有 150戶, 500人。由原居縣城西街和城隍廟巷的草市大隊第一生產隊和北街大隊第一生產隊部分群眾遷移所建。原來隸屬關系不變,或稱草市一隊,或稱北街一隊。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雙睦村,愿兩村群眾和睦相處。《高陵縣志》(2000)記為“雙睦村”。
北街城隍廟巷原建有城隍廟,建筑年代不詳,明弘治(1488—1505)末年重修,廟前建有木牌樓,清宣統(1909—1911)年間城隍廟巷建有學校。明萬歷年間(1573—1619)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呂師顏主持修建的北街牌樓高大雄渾,為縣城重要景觀。1958年大躍進時被拆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古老的北街,形似為街,實則有街無市。街道兩旁經商者寥寥無幾。獨有一巍峨壯觀、氣勢磅礴、顯勢宣赫的石牌樓,還能引起人的注意。向北,路東有座古剎名北古廟。再北,街就到了盡頭。北街除少數人經商外,大部分為農民,以農為生。古老的北關也沒有想象中的車水馬龍,街中僅有一家掌爐子,掌爐子是專為騾、馬蹄子釘掌的地方。北關外有豬、羊市場,騾馬市場。逢會時才有交易(過去高陵農歷逢四、逢九為集市)。北關道旁有兩家客棧,可供客人吃、住。寬敞的院落,是專為停放車輛和拴牲口用的。農忙季節,尤其是夏收時期,外地來趕場割麥子的麥客,三三兩兩成伙結幫在此小住,為北關增添了幾分活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后,北街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拓寬硬化的街道,直南直北。街中古舊的民宅逐漸被高矮不同的各式樓房代替。街道兩旁栽植的法國梧桐,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路燈通宵明亮。商戶門前裝飾得格外靚麗。昔日落后的墨家堡,東、西、南、北道路暢通。南有北環廣場,北有可直通涇陽、三原、臨潼、渭南的北二環。
該村南邊拆除的東城墻腳下,在人們的記憶里是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蚊蠅亂飛,破敗不堪。幾經改造后的北環廣場,是現代北街人的文化娛樂場所,這里鳥語花香,草木茂盛,曲徑旁點綴著龍柱、銅牛、牌樓、奇石。北關什字至高橋村,原本是一羊腸小道,雨天無法通行。當年許多路經高陵的仁人志士,就是由此路北上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相傳李先念主席即經此道而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陵人民視此路為“革命路”、“抗日路”。改革開放后,北街村委會將此路拓寬取直(3米×2公里),以示革命道路一直往前。
現在,北街人經商者頗多,全村718戶,從商者26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6.2%。其余人有從事運輸、建筑、服務與修理的,也有勞務輸出的。
北街的嗩吶、自樂班經久不衰,不僅歷史悠久,其熟練與精彩,方圓馳名。北街六組老藝人李建,被譽為“龜茲李建”,尤以“祭靈”“ 百鳥朝鳳”出彩。若口鼻共用,可同時吹起兩把、四把嗩吶,不是獨奏,簡直是一場絕妙的多人嗩吶大合奏。李氏絕技后繼有人,愛好和模仿者甚多。
北街人自古酷愛秦腔。最早的民間戲班子“同樂會”,就是北街二組劉宏道等人組成,相傳業余愛好者,生、丑、凈、旦竟達四、五十人,不僅自娛自樂,還常常化裝出臺,以“蝴蝶杯”、“轅門斬子”、“法門寺”等大型戲曲對外演出。解放初期,北街的自樂班,積極配合人民政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在北街八隊魏玉昌等人的倡導下,發動群眾,以愛好者為核心,宣傳表演,逢年過節為群眾演出大型劇目“小二黑結婚”、“二巧離婚”等。
北古廟歷史悠久,傳清朝時期,就有人在寺廟講學,學生所用桌櫈、教室,一應具備,很多過世老人,都曾在這里受過教育。北街一組的封玉亭老先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最末一任老師。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遷移到草市街,在此基礎上,創辦“草市小學”,后“草市”、“涇野”兩學校合并于“涇野學園”,地址在東街,即“高陵第一完小”(現城中、城小兩校的共同地址)。
北街村為村民子女就近入學,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籌備組建“北街小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現有教學樓一幢,辦公及多媒體教學樓一座,兩樓之間地勢平坦,場地寬敞,樹木成蔭,花木草坪秀麗,清靜幽雅。有28位老師。學校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
高陵人杰地靈,北街人毫不遜于其中。
任樊修 北街七組人,光緒年間曾作甘肅省兩當縣知縣。
張保賢 乳名水娃,北街人。人稱“飛毛腿水娃子”,曾在臨潼櫟陽投奔楊宜翰,成為共產黨地下外圍武裝人員。1936年1月劉少奇化裝商人去華北,途經臨潼楊家,張保賢、于聾子、楊子德等人晝夜警戒。三日后,警戒人員安全護送劉少奇在新豐車站乘火車去華北。
楊春亭(楊三禿子)北街一組人。民國15年(1926),劉鎮華圍困西安,楊時任國民二軍騎兵旅旅長,因無法入城,無奈率兵馬游奔咸陽、鳳翔一帶,審時度勢以觀時局。
孫孝先 北街六組人,國民二軍某團團長,曾駐扎商州地區黑龍口,因治匪嚴明,地方賴以安寧,深受當地群眾愛戴,以“德及回民”的匾額相贈。
石光華(1921—1985) 宋家巷人。1937年赴邊區投身革命,隨烏蘭夫在內蒙古開展少數民族工作,曾任錫林部勒盟委組織部部長,后調任哲里木盟委第一書記,20世紀80年代后期調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1983年任自治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魏含章(1906—1998) 北街一組城隍廟巷人。先生頗有盛名,號浪墨老人,書法老辣,率直隨意,具法度于內,彰氣度于外,書界曾有評論:“繼于右任之后,全國書法家,當屬魏含章”。可見其書法造詣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