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草市村位于鹿苑街道轄境南部,東接田家村,西連古城村,北靠北街、東街兩村,南鄰榆楚鎮皇冊村。1958年為城關大隊,以地處縣城城關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衛大隊,1973年以當時大隊部駐地草市街而更名為草市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草市村委會。轄喬家、老虎嶺、千春村3個自然村和雙睦村的一部分,連同居住在縣城西街、南新街、西順城巷、鹽店巷、神路巷、抽屜斗巷、倉門巷的農民,共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在草市小學院內,距街辦駐地南約0.65公里處。2011年有688戶, 2300人,耕地1025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面積160公頃,總產1155噸,公頃產7195.5公斤。人均純收入10730元。
草市村是老縣城的所在地,東街指的是東街小學門前一段,西街指的是鹿苑街辦所在的一條街道,當時縣城的南城門在現在的南十字,東城口在現在的東街村委會駐地,北城口在現在的中醫醫院,西城口在現在保健院。由于縣城狹小,東西街道不對稱。草市村占有很大一部分,現在的東方紅路、南新街、正街的單位都屬原草市村轄地。
喬家,位于街辦駐地南約0.75公里處,高茹公路東側。有 120戶,390人。因村中住有吳姓,村側又有吳家墳地,故初稱吳家墳,后村周圍筑了城堡,又稱吳家堡。清末,又依喬姓村民姓氏稱喬家堡或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管道吳家”。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吳家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喬家”。
老虎嶺,位于街辦駐地南偏東約1.15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北側。2011年有310戶,1120 人。1956年因縣城規劃,由部分居民遷移此處始成村。因村所在地地形突起,狀如臥虎而得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老虎嶺”。
千春村,位于街辦駐地西偏北約0.35公里處。2011年有130戶,370人。是1949年后逐漸形成的村落。因村民祖居河南者居多,一直被稱之為河南莊。縣文物部門認為村址大約在千春縣城遺址上,遂于1982年9月1日,由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千春村。
雙睦村,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0.43公里處。2011年有 150戶, 500人。是由原居縣城西街和城隍廟巷的草市大隊第一生產隊和北街大隊第一生產隊群眾新建。故稱草市一隊,或稱北街一隊。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雙睦村,愿兩村群眾和睦相處。《高陵縣志》(2000)記為“雙睦村”。
千春縣 據《鹿苑史話》記載:王莽攝政后,建立“新朝”政權,大肆改制,下令把全國的縣制名稱都重新命名,在天風二年(15)改高陵縣為千春縣。千春,象征著新朝千年不衰。但是這個短命的政權,前后不到20年,就被漢室取代。劉玄帝更始元年(公元23),廢千春之名,縣又復名高陵。
近年來,村兩委會帶領群眾發展第三產業和養殖業。全村有商業門店180戶,主要分布在南新街、西韓街、東方紅西路,有20余戶擁有大型運輸車輛。養殖業分養豬和養狗兩類,有養豬大戶4戶,存欄數500頭。養狗大戶1戶,存欄數100多只。
投資1200萬元,建成占地60畝,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全村共硬化道路3.4公里,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道路亮化任務和街道綠化任務。排水全部為暗涵,并入城市排水管網。自來水入戶率100%,路燈安裝率100%,改廁率達到80%。投資60萬,占地5畝,建筑面積370平方米的村兩委會辦公樓已建成投用。籌資建設2700平方米的村民文體廣場。雇請保潔員11名,對街道進行24小時保潔。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村民生活環境整潔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