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何家村位于鹿苑街道轄境西北部,東與張家村及藥惠管委會北樊村相鄰,南與北街村及上院村為鄰,西與通遠鎮史喻、火箭兩村為界,北接通遠鎮火箭村及藥惠管委會馬家村。1958年為何家大隊,以大隊部駐地何家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更名為朝陽大隊,1972年恢復何家大隊,1984年6月改制時為何家村委會。轄何家、手帕王、花園、高橋、魏家廟、賀劉6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何家,距街辦駐地北偏西約2.85公里處。2011年有771戶,2381人。耕地面積3326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面積390公頃,總產2767噸,公頃產7195.5公斤。有小學1所,醫療站2個,老年活動場所4個。
何家,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3.1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南側。有75戶,230人。村名以村民姓氏得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此村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何家”。
手帕王,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3.2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南側。有94戶,341人。明末即有此村。村中王姓者善織手帕,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手帕王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手帕王”。至今一直沿用此名,但亦間有稱作王家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手帕王”。
花園,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3.18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南側。有80戶,256人。此村比較古老,相傳當初村東有官府花園一座,得名花園堡,近年始簡稱花園。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與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皆記作“花園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花家”。亦或有叫花家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花園”。
高橋,位于街辦駐地北約3.3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北側。有123戶,404人。晚唐時建村。村處唐中南渠高橋旁,故以橋名命村。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陵縣志》記作“高橋靳家”。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高橋南”、“高橋北”二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高橋”。
魏家廟,位于街辦駐地北偏西約2公里處,高三公路北側。有236戶,607人。村多魏姓,村旁有廟,故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此村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俗稱韋(yu)家廟底。從清《高陵縣續志》的文、圖記載看,惟邑厲壇距村最近,村旁之廟或系此壇。《高陵縣志》(2000)記為“魏家廟”。
賀劉,位于街辦駐地北約2.43公里處。以賀、劉二姓得名。有81戶,262人。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賀劉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賀劉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賀劉”。
改革開放后,本著“要致富,先修路”的精神。村民積極配合,完成了15公里的道路硬化改造。開展土地流轉生產轉移宣傳活動,不再僅依靠單一的農業種植,各組搭建大棚種植蔬菜,現全村共建起了蔬菜日光溫室大棚650棟,大棚120棟,占地2300畝,總投資2080萬元,同時建設占地約100畝的魏家廟三產服務中心,由過去的單一種植變為凈菜加工、冷藏儲存、蔬菜銷售、科技指導、農戶培訓、質量檢測等蔬菜種植到銷售一條龍服務,增強了菜農種植的信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何家村村民自古以來都注重文化教育。民國時期,就有民辦1—4年級的小學,所以該村七十歲以上老人識文認字的較多。1953年經魏家廟村、賀劉村協商建成了現在的魏家廟學校。公社化后又在花園建成了花園小學。文化大革命后村委會又將二校合并為現時的何家小學,20世紀90年代又投資20多萬元,建造了新的樓房校舍。同時村委會還定期為菜農邀請技術人員講課,幫助農民學習科學的種養殖技術,從而使得農民增長了技能又增加了收入。
何家村自古文體活動比較活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高橋堡踩高蹺,魏家廟堡的竹馬旱船在方圓都很有名氣。同時魏家廟堡的群眾自樂班更是紅火一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文藝團、體育隊時現時消。如今以組為單位都陸續建起了文體活動中心,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村中65歲以上老人達到了7%左右。
現時已看不到瓦房,到處是平房、樓房。改廁率已達50%,沼氣工程已達273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7%。各戶門前小花園四季常青。村上雇請了11名保潔員,全天候對街道進行清掃保潔。硬化道路兩旁都裝上了電燈,下水道也基本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