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通遠村位于通遠鎮轄境中部,東臨史喻村,南連官路、華邑兩村,西靠官路村,北接杜家村。1958年為通遠大隊,以大隊部駐地通遠坊的簡稱通遠而得名,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旗大隊,1972年復名通遠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通遠村委會。轄通遠坊、渠岸楊、太王3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與通遠鎮政府同駐通遠坊。2011年有678戶,2905人。耕地3603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49公頃,總產2572噸,公頃產7372公斤。高永路橫貫南境,高三公路斜穿村東北部。通遠坊有始建于清初葉的天主教堂,所轄各村中信奉天主教的人甚多。有公墓一處,其中有扶眉戰役及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墓群。
通遠坊,位于高永路以北,高三公路以南,系鎮政府和村委會駐地。是高陵縣大村落之一。明中葉,因村在縣境北部,遂以縣城北門 “通遠”命名為通遠坊。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與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二村,名“通遠坊”、“劉家堡”,也有俗稱通染坊。《高陵縣志》(2000)記為“通遠坊”。村內有始建于清初葉的天主教堂1座,村南有公墓1處。
渠岸楊,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約1.15公里處,高永公路南側。明末,村處唐昌連渠岸旁,楊姓居之,故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載有此村,名“渠上楊”。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楊家”。也有以相近音稱群楊或渠楊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渠岸楊”。
太王,位于村委會駐地東北約0.63公里處,高三公路以南。據傳,明中葉,王姓居此,便在其姓氏前加一太平的“太”字,作為村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載有此村,名“王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王家村”或“后王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太王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太王”。
通遠天主教堂 位于通遠村正街中段,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成為陜西天主教教務中心。坐北向南,中為天主教堂,兩側為修堂、修生堂。天主堂為中西合璧式二層建筑,占地面積1166平方米,主體為哥特式尖頂,堂內彩繪圣母、耶穌及天主像。1925年附設保祿小學及玫瑰女小,1935年改為光華小學。現存傳教士墓碑12通及石獅、圣水潭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