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大夫雷村位于灣子鎮西南部,東鄰灣子村,南連岳華村,北接生王村,西與涇陽縣永樂鎮都家村、北史村接壤。1958年為大夫雷大隊,以大隊駐地大夫雷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向陽大隊,1971年復名大夫雷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大夫雷村委會。轄大夫雷、棗高、興魯村、灣李村、生韓、程家6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大夫雷,距鎮政府駐地西南約1.93公里。2011年有587戶、2383人,以農為主,耕地3920畝,全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01公頃,總產3061噸,公頃產7634公斤。有小學、醫療站各一所。2011年人均純收入8701.01元。
大夫雷,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南約2.13公里處。明中葉,以蕭、張二姓住此村得名蕭張村。相傳明崇禎年間,村中大夫雷某為闖王李自成治愈了箭傷,以此改稱大夫雷。據清《高陵縣續志·綴錄》載,明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與明將左光先戰于高陵、富平間。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以大村載有“蕭張”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雷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大夫雷家”或“大夫雷”。《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棗高,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約1.58公里處。據傳,明末葉,村有棗園,高姓住此,故名棗園高家,簡稱棗高。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棗園高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棗園高家”或“棗園高”。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按,“棗”亦為姓氏,晉代即有此姓。《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興魯村,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南約3.08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南側,西與涇陽縣永樂鎮北史村為鄰。1953年有八戶祖籍山東的人從三原遷此建村,山東簡稱魯,故名興魯村,也稱八戶莊。《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灣李村,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南0.83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以南。據談,明初,村在唐中白渠轉彎處,李姓居之,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與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均記作“灣李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灣里村”。《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生韓,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南約1.5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以南。據談,明中葉,韓姓住此,又在其姓氏前冠以古社(民間組織)名稱中的“生”字而得名。按,“生”亦為姓氏,明代即有此姓。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生韓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生韓家”或“生韓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生韓村”。《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程家,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約2.65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北側,西接涇陽縣永樂鎮都家、北史二村。據談,清時,因程姓據此而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記為今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均記作“北程家”。也有稱北程村和北程的。《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2010年大夫雷村成立西安新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采取群眾入股形式,保證群眾利益、解決本村蔬菜的銷路問題。同時注冊“皇渠灣”蔬菜品牌,芹菜、黃瓜、西紅柿三個蔬菜品種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蔬菜認證。2011年3月21日市委副書記董軍為大夫雷五組32戶村民頒發了《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通過抵押產權證貸款的方式,讓農民在資金上有了進一步的保證。2011年3月22日,市郵政儲蓄銀行總行及十個區縣支行開展送款下鄉活動。現場簽訂貸款協議31戶。利用土地經營權抵押,新發展設施農業的菜農享受了高陵縣貼息一年的優惠政策。千畝設施農業觀光示范園項目是高陵縣十大統籌城鄉項目之一,總規模1050畝,分兩年建設完成,2012年計劃完成500畝。
目前,6000余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場主體完工,地磅已經安裝,1000余平方米的農資供應倉庫墻體建設、門窗安裝都已完成。從山東聘請專業技術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示范園內5棟高標準磚體日光溫室全部建成,2.2公里產業路全部硬化完成,路沿襯砌已經完成1.5公里。建設U型渠3公里,用于灌溉的暗管已經鋪設1公里。14個溫室大棚正在進行對外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