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張市村位于灣子鎮轄境南部,東鄰東張市村和通遠鎮官路村,西靠岳華村及縣原種場,北接灣子、北孫兩村,南連姬家鄉羅家村。1958年為西張市大隊,因轄張市村西半部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東升大隊,1971年復名西張市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西張市村委會,轄張市片村西半部之高馮、前榮、后榮、魚家、黨家5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地高馮,距鎮政府駐地南約2.68公里。2011年有503戶、1867人,以農為主,耕地2362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6公頃,總產2104噸,公頃產7634公斤。有小學、醫療站各一所。高永公路從境南穿過。
張市村位于鎮政府駐地南約2.5公里處,高永路以北。包括東張市村和西張市村共11個自然村。據碑石記載,村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以張姓居此最早,且有集市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僅載有“張市”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除載有“張市”一名外,尚載有10個所屬自然村村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有12個所屬自然村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載有7個所屬自然村名。西張市位于張市以西,轄張市村西半部之高馮、前榮、后榮、魚家、黨家5個自然村。
高馮,位于鎮政府駐地南約2.62公里處,高永公路北側。明代建村。以村民高、馮二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三村,名“高家”、“東馮家”、“西馮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二村,一名“高家”或“張市高”,一名“馮家”或“張市馮”。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也記為兩村,名“高家”、“馮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前榮,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約2.7公里處,高永公路北側。據傳,明代建村。村民祖居藍田縣榮家溝,來此分住南、中、北三處,此村居南,以南為前,故名前榮。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南榮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前榮村”或“張市前榮”。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后榮合標為“榮家”。《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后榮,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約2.58公里處,高永公路以北。明代建村。村民祖居藍田縣榮家溝,來此分住南、中、北三處,此村居北,以北為后,故名后榮。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北榮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后榮村”或“張市榮”。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前榮合標為“榮家”。《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魚家,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約2.6公里處,高永路北側。。據談,明時村名中榮。清初因村中魚姓出了知府,故改稱魚家,屬張市村,又稱張市魚。清《高陵縣續志》載,魚飛漢,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歷官工科給事中,慶豐里人,墓在張市。魚家在明、清屬慶豐里。又載,魚海源,清康熙年間例貢監,歷官戶部員外郎,長沙府知府。海源為飛漢孫。據當地群眾所談,魚姓知府或即魚海源。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魚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魚家”或“張市魚”。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誤記為“余家堡”。《高陵縣志》(2000)記為“魚家”。
黨家,位于鎮政府駐地南約2.4公里處,高永路以北。據傳,明初葉,以村民姓氏得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載有此村,記為“黨家”或“張市黨”。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單記為“黨家”。《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高永路從西張市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在村內有以燒烤一條街為主的第三產業。有以日光溫室、大中小拱棚、露地菜生產為特色的種植業,以養雞、養奶牛為特點的養殖業。全村長年種植蔬菜約11公頃。2011年人均純收入8545.21元。村內道路全部實現水泥化,生產道路砂石化,水、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張市燒烤一條街地處高永路西段,沿高永路半公里長的果園地頭,數十個燒烤城,以烤全兔、烤全魚和各類肉食的燒烤為主,色、香、味俱佳,肉質嫩而不爛,入口回味無窮。逢果類成熟之季,各個燒烤園果香四溢,四面八方的食客紛紛慕名而來。2012年,隨著灣子經濟的發展,張市村成為灣子鄉第一批面臨開發的村組,目前征地賠付等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村民自古以來便喜歡秦腔、鑼鼓。村民自發組織自樂班,吹拉彈唱,鼓瑟聲聲。張市園林燒烤公司成立了秦腔藝術劇院,免費為秦腔愛好者提供互動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