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東張市村位于灣子鎮轄境東南部,西靠西張市村,北接北孫村,東連通遠鎮杜家村,東南兩面為通遠鎮官路村。1958年為東張市大隊,因轄張市村東半部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興無大隊,1972年復名東張市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東張市村委會。轄張市村東半部之中王、前王、后王、新莊、張劉、墩臺趙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中王村,距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5公里。2011有387戶、1516人。耕地1821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38公頃,總產1761噸,公頃產7634公斤。
中王,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57公里處,高永路以北。據談,明末,王姓在此分居三村,此村居中,故名中王。屬張市片村,又稱張市中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與前王、后王合為“王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中王村”、“張市中王”。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前王、后王、張劉合稱為“東張市”。《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前王,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85公里處,高永路北側。據談,明末,王姓在此分居三村,此村居南,以南為前,故名前王。又稱張市前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與中王、后王合為“王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張市前王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中王、后王、張劉合計為“東張市”。《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后王,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45公里處。據談,明末,王姓在此分居三村,此村居北,以北為后,故名。又稱張市后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與中王、前王合稱為“王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后王村”或“張市后王”。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中王、前王、張劉合稱為“東張市”。《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張劉,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9公里處,高永路以北。據談,早先此村分為兩村,一在渠南,名興旺村,住有張姓,又叫張家,一在渠北,住有劉姓,劉姓燒酒為業,故名燒劉村。兩村皆屬東張市村,又分別稱張市張、張市劉。民國年間兩村房舍連成一片,故合稱張劉而成為一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二村,一名“張家”,一名“燒陶劉家”或“燒窯劉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亦記為二村,一名“張家”或“張市張”一名“劉家”或“張市劉”。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中王、前王、后王合為“東張市”。《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新莊,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1公里處。1961年,前榮(今屬西張市村委會)部分村民搬遷到此建立新村,故名。《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墩臺趙,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約2.7公里處,高永公路北側。據談,元代建村。村中居住趙姓,村東有土筑墩臺一座,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陵縣志》始載有此村,名“趙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墩臺趙家”或“墩臺趙”。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誤記為“堆臺趙家”。《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東張市村過去屬于灣子鎮經濟最薄弱的地區,1996年開始梨棗種植,主要分布在后王、張劉二個組,現種植七月鮮、梨棗、沾化冬棗、芒果冬棗、雪棗等品種100余畝,在每年8、9、10三個月的供應期內可向市場提供鮮果150余噸。2009年9月25日—10月20日,以主題為“采摘綠色,收獲健康”的高陵縣灣子鎮第一屆鮮食棗采摘節在該村開幕。2009年9月29日,來自咸陽師范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的外教和留學生,6人來到東張市村現代觀光農業科技示范園內,進行鮮食棗采摘,來中國不到一個月的英籍外教勞倫斯(Laurence Mccarthy)表示:他是第一次來到這么美麗的地方,第一次品嘗到鮮食棗,感覺特別好吃。
該村2008年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徹底杜絕了村莊“臟、亂、差”現象;發展以地膜洋芋、地膜洋蔥為主的露地菜產業;在前王組發展奶山羊養殖業,形成總數超過千頭的奶山羊基地;
全村所有街道實現水泥化;修建8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建成籃球、乒乓球等文體活動場所,綠化、亮化一步到位;新建30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室,同時配齊各種電教設施和器材。計劃生育符合政策率100%,計生戶獎勵落實率100%;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立了農民自樂班、秧歌隊、鑼鼓隊,農閑季節村民開展各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