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岳華村位于灣子鎮西南部,東臨西張市村,北靠大夫雷村,南接姬家管委會蕭家村,西連涇陽縣永樂鎮北史村。1958年為岳華大隊,以大隊部駐岳華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金光大隊,1971年復名為岳華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岳華村委會。轄岳華村、西岳華、翻身莊3個自然村,7個村名小組。村委會駐岳華村,距鎮政府駐地南偏西約2.5公里。2011年有444戶,1720人。全村耕地面積2232余畝,均可灌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34公頃,總產1785噸,公頃產7634公斤。高永路橫過境南。
岳華村,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西約2.45公里處。高永路以北。據談,明中葉,因村在低洼處而得名坳下村。明末葉,村中住有岳、華、何三姓,而岳、華二姓居多,改稱岳華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將其與西岳華合記為“坳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四村,名“坳下”、“孫家”、“曹家”、“邵家”。并在“坳下”后注有“俗訛藥化”字樣。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三村,一名為“曹家”或“藥花曹”,一名為“坳下村孫家”或“藥花孫”,一名為“邵家”或“藥花邵”。民國30年(1941年)《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岳花村”。按,“岳”、“華”是姓氏,“藥”、“花”亦為姓氏。《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西岳華,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約3公里處,高永路以北。據談,明末,因在岳華村之西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與岳華村合記為“坳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楊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三村,一名為“坳下村西堡”或“藥花西”,一名為“楊家”或“藥花楊”,一名為“張家”或“藥花張”。《高陵縣志》(2000)記為“西岳華”。
翻身莊,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約3.5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涇惠南二干渠的分水口以東,南一、二干渠之間,西與涇陽縣永樂鎮北史村為鄰。據談,新中國成立之前,有廉姓村民在此燒窯,又在岳華村之西,故稱西窯上。1952年經過土改后,貧苦農民翻了身,故改稱翻身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1999年岳華村在全縣第一個修建水泥路1000米,受到了各級政府的表揚和支持。2002年又自籌資金,建成了全鎮第一個自來水塔。近幾年,全村以酥梨、溫室大棚為主導產業,截至2011年,共建有優質酥梨110畝,日光溫室大棚107棟,露天無公害蔬菜基地600畝。投資10萬余元建成了500平方米的廣場,修建了村委會辦公室和老年活動中心。在廣場上設有籃球場地、安裝了健身器材,活動室內有乒乓球、圍棋、象棋等中老年人熱愛的活動器材,目前,村容整潔,村風和諧,電網規范,自來水全部貫通,鄰里關系融洽。
岳華小學原是一個古廟,岳華村四組的孫仲仁原是富平縣國民黨委書記,后來回高陵縣任縣文教局局長,在其倡導下,村民曹云全積極聯系社會各界人士,捐款捐物,1933年在村內辦起了學校,此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高陵縣第十完全小學,現為岳華村小學,并于1982年蓋起了第一座教學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岳華村黨支部是西北黨組織成立較早的一個地下黨支部,當時由岳華村六組王文杰、李養江、張東勝、王文清與磨子橋地下組織聯絡,秘密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文杰任岳華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清后來接任書記。
岳華村有部分群眾信奉天主教。大約在元泰定五年(1328年),羅馬教皇派人到高陵一帶傳教,岳華村有數十人信教。明清時有所發展。岳華村村西建有教堂。1954年,重建教堂7間,200多平方米。現有教民260余人。
桑宏龍 岳華村三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任國民黨三原縣民政科科長,組織三原縣特務隊,在解放戰爭時期,隊伍壯大到40余人,為中國共產黨做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青海省公安廳秘書長,駐西安辦事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