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馬家村位于藥惠管委會西北部,在管委會駐地北偏西約5.7公里處,距縣城約4公里。北和東北與三原縣陂西鄉念張、劉家莊、學楊、邸家等村接壤,南與鹿苑鎮何家村毗連,西與通遠鎮火箭、仁村相鄰。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谷章纺媳贝┚?,白生路貫通東西,六條出村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民國期間,馬家村隸屬于高陵縣仁字區第一保,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保甲制,劃歸縣一區,隸屬中王鄉。1958年隸屬東風公社馬家大隊,以大隊部駐地馬家村而得名。1959年“合大縣”,隸屬于三原縣高陵公社中王管區。后高陵恢復縣制,中王管區又改回東風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躍進大隊,1972年復名為馬家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馬家村委會。轄馬家、肖家莊、邱店、三合、齊家、孫家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011年有666戶,2576人。耕地面積3853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23公頃,總產3120噸。
馬家,原名馬家堡,成村于清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是由不足30戶、人口不到200人的馬姓和侯姓人家組成,馬家村小學坐落其中。2011年縣交通局在此修建了占地約3畝的客運站一座。2011年有83戶人家,人口334人。由馬、侯、徐、楊、白、朱、郭、李、何等姓組成。《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肖家莊,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西約5.7公里處。原名李家窯,成村于清末民初,因李姓人家最早居住在村東的一口破窯里而得名。民國時期,因肖姓人家為富戶而改名肖家莊。解放初有9戶人家,人口不足70人。1960年前后曾改名為新興莊,因人們習慣了叫肖家莊而延續至今。2011年有82戶、349人,由李、肖、楊、劉、宋、張、管等姓組成。《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邱店,分為大邱店和小邱店,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北約5.63公里處,馬家村的西畔,北與三原縣接壤。成村于明以前,原名卿店。明清以前西安經銅川至關外的驛道通村而過,把邱店村分為東西兩片,故當時人們稱邱店為卿店東和卿店西。據傳此官道“寬有九轍、深有丈余”,大道兩旁店鋪林立,因村四野盛產中藥材紅花而更名為紅花鎮。鎮四周有四廟,分為大廟、小廟、東廟和北廟。大廟占地5畝有余,廟旁有戲樓,可容觀眾數百人。因蒙回交兵,紅花鎮及四廟毀于戰火。此道路即為現在出縣城北關的抗日路的前身。民國末期,由大、小邱店的鄉紳在原大廟的廢墟上集資修建了三間瓦房,聘請了一位喬姓中醫作為老師兼校長,辦起了本村第一所學校。1985年前后,村民在大廟周邊取土還可經常揀到帶有圖案的瓦礫。以往,邱店村也稱卿店村。一說是邱姓人家最早在此開設了最大的車馬店而得名,另一說是皇帝在北行巡視途中,臣子在此驛館居住,因臣即卿,故稱卿店。解放初大邱店有胡、林、王、蒙、蘆、余、龔、杜姓30多戶,200多人。2011年有194戶,799口人。姓氏有胡、林、王、蒙、蘆、余、龔、杜、管、劉、熊等。解放初小邱店為12戶賀姓,不到100人。2011年有230人、54戶,有賀、王、柯、李、梁五姓?!陡吡昕h志》(2000)記為此名。1975年平墳時在小邱店發現了白遇道手書的小楷墓志銘碑石一通。
三合,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北約5.05公里處。民國中后期成村,因由王、潘、張三戶人家組成故稱三合村。解放初不到20人,2011年有75戶,296人。由王、潘、張、尹、管、楊、高、白、龔、馬、喬、李姓等組成?!陡吡昕h志》(2000)記為此名。
齊家,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西約5.2公里處,馬家村最東邊,東與三原縣陂西鄉念張村為鄰。據談成村于明末清初,原名齊家堡,最早是由齊姓人家居住而得名。解放初由齊姓和楊姓人家組成,不足20戶, 150人左右。2011年有99戶、424人,有齊、楊、段、崔、申、趙、白、郭等姓氏。
孫家,原名王化孫,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西約6公里處。明代成村,和現在三原縣的王化東、王化西在過去同屬一個自然村。據傳,明末時村名孫家,自山西省一個叫王化的人來此落戶,便稱王化孫。解放初主要由孫姓人家組成,不到20戶, 130人左右。過去居住在王化村城墻里,1954年7月陰雨連綿,地下水位上升,平地漬水尺余,房屋倒塌,交通受阻。一部分人家搬出,擇高地而居,當時的四縣援助高陵排水除澇工程就由孫家村而始。由于政區變化,過去同屬一村的王化東、王化西歸三原縣管轄,致使有近親宗族住戶人家竟跨縣而居。2011年有65戶、290人,有孫、趙、盛、張、高、王等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馬家村大部分村民沒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種或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公社化初期,開挖水庫,修豐產田,成為高陵縣農業戰線的標兵之一。當時的村黨支書記趙志強赴北京參加全國棉花工作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改革開放初,三合村村民邱天舉自制雞籠,自配混合飼料,采用封閉式管理,養的1000只籠養雞獲得成功,向全縣推廣,并在此召開了西安市各區縣畜牧技術負責人參加的養雞現場會,并列入了西安市“星火計劃”項目。
新農村建設時期,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2010年至今新建溫室大棚75棟,發展露地菜600余畝。有專業養殖戶5個,生豬存欄1000余頭。2011年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800余人。人均純收入達到了7136元。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累計集資100多萬元,硬化村組道路27636平方米,整修排水渠6580米,栽植綠化樹1500株。改善飲水條件,實現自來水全村覆蓋。修垃圾臺26個,改建新型廁所580個。新建300平方米黨員活動室村委會辦公樓1座。新修3290平方米群眾文化廣場1個,并配備了13套健身器材。修建戲樓一座,并成立了自樂班,利用農閑時間為本村和周圍群眾演出。
馬家村人歷來重視教育,新中國成立前后由村民籌資出勞力在村東片和村西片各修建了一所小學。1970年前后由于人口增長,在村一組又修建了馬家小學。1975年馬家小學還開設了初中班。馬家村小學學生最多時有400多人,教師包括民辦教師20多人。后因生源減少,邱店小學和齊馬小學撤并。2005年籌款建起馬家村小學第一棟教學樓,2006年由利君集團公司和馬家村的部分群眾出資建起了第二棟教學樓。
1998年原陜西省副省長范肖梅曾到馬家村視察并指導工作,并對本村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要求。
1969年在村委會與馬家小學之間蓋起了中西醫聯合診所。現在有兩處醫療站。歷史上,馬家村以群眾為主的自娛自樂活動相當活躍。早在民國初年,以大、小邱店胡姓、林姓和賀姓組成的秦腔同樂會在渭北一帶就深受群眾歡迎?,F在的馬家村建有農民書屋、文化活動廣場,成立了自樂班、秧歌隊、鑼鼓隊等群眾組織,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小邱店從1998年起每年組織60歲老人出外旅游,并獎勵考上本科以上大學生每人500元。
過去的馬家村,道路泥濘不堪,雜草叢生。1994年發動和組織群眾對全村道路進行了全面沙石化, 2005年全村又籌資籌勞對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