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草王村位于藥惠管委會轄域東北部,東與臨潼區櫟陽鎮觀高村、新市鄉郭橋村為界,南與東樊村、銀王村相接,西與藥惠村相連,北靠東升村。1958年為草王大隊,以當時大隊部駐地草王村而得名,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前進大隊,1974年復名草王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草王村委會。轄草王、常家、程家、東西高、水流、新李村、三白(白家莊、白家鄉、白家堡)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草王自然村。地形南北狹長約7里,東西約4里。2011年有797戶,3259人。以農為主。耕地面積4836畝。村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雙灌化達100%,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94公頃,總產4369噸。全村黨員60人。
草王,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北約2.3公里處,涇惠五、六支渠與涇惠南一干渠相接處,即草王閘的南側,東接臨潼區新市鄉甘李村。據談,明末葉,村中王某,善理財,廣有錢鈔,得名“鈔王”,后因同音,誤為草王。按,“鈔”也是姓氏,明代即有鈔姓。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記有此村,名“鈔王家堡”。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鈔王家”或“鈔王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新李村,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北約1.85公里處。據談,明末村中有一著名李姓木匠,頭、臉、頸均長有毛發,人稱毛頭李,村也就以此得名毛頭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漸改稱新李。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有此村,名“毛頭李”。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李家堡”。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更名為新李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水流,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北約2.2公里處,涇惠六支渠西南。據談,明末,渭河南水流村(今灞橋區水流鄉)居民遷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仍稱此村為水流。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有此村,名“水流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還有誤寫為“水劉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程家,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北約3公里處,涇惠五支渠經村南流入臨潼區,東與臨潼區櫟陽鄉觀高村毗連。據談,明末以程姓居此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程家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常家(常當地讀shang),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東約3.43公里處,東與臨潼區櫟陽鄉觀高村毗連。據談,明末常姓居此,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常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常家堡”或“常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常家堡”。《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東高,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東約2.15公里處,涇惠五、六支渠與涇惠南一干渠相接處,即草王閘的西北側。據談,初因村外古廟前有石獅子,村民多高姓而得名獅子高。后分為兩村,此村居東改稱東高。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有此村,名“道迥廟高家堡”。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東高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西高合標為“高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西高,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東約2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北側。據談,此村原名獅子高,后分為兩村,此村居西,改稱西高。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均記作“西高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東高合標為“高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白家,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北約2.68公里處,涇惠六支渠南側。包括白家莊、白家鄉、白家堡三個自然村。據談,明末葉為一村,名董白村,居住著董、白二姓。到了清順治年間,一部分白姓遷居于村旁,叫白家莊,另一部分白姓又遷居于村之另一旁,叫白家鄉,連同原居董白村,成為三個村,形成今村莊的布局和規模,原村也更名為白家堡,同時統稱此三村為白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載,此地為 “孝義坊”。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載,此地有三村,名“孝義坊”、“白家堡”、“董家村”。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此處有二村。“孝義坊”、“董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載,此處有二村,名“董白家”、“白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白家莊,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北約2.85公里處,涇惠六支渠以南,東與臨潼區櫟陽鄉新興村毗連。《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白家鄉,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北約2.78公里處,涇惠六支渠南側,東與臨潼區新市鄉小董村毗連。《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白家堡,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北約2.6公里處,涇惠六支渠南側。清翰林院編修、甘涼兵備道,《高陵縣續志》編纂者白遇道系此村人。《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草王村是一個窮村,世代以農為生,大多農民食宿條件差,老百姓多以做苦力、務農為主,各村房屋多以土房、草房、棚房相連。村周圍筑有高墻,通往縣城的路均為土路。村里大多數孩子自小就要幫大人們干活,很多孩子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機會。
1971年,由于糧食生產搞的好,文體活動開展活躍,糧食產量連續三年翻二番,名列全縣第一,縣政府給草王村獎勵了一輛日野牌大汽車(當時全縣僅有三輛汽車),全村干群無不歡欣鼓舞,請高陵劇團唱了三天大戲。
改革開放后,村民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出外打工為主,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投資8萬元建成了黨員活動室,多方籌資45萬元,實現了村小學樓房化。修筑全村水泥路2000米,安裝路燈,進行綠化,修建健身休閑廣場2個,新建村辦公樓9間,村民們多數用上了煤氣灶、電磁爐、衛生廁所,自來水入戶率達1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農閑時唱唱自樂班,春節時扭扭秧歌,敲鑼打鼓增加了節日氣氛。成立鑼鼓隊,每逢誰家過喜事,大家集體義務來助興,秧歌隊員還自編了一組臺詞:
打起鼓、敲起鑼,我們大家來集合。
秧歌隊,門前站,親朋好友都來看。
自娛自樂搞的好,全靠黨的好領導。
道路寬,路燈亮,群眾心里喜洋洋。
草王村,風氣好,全靠村上好領導。
村民大家來參戰,文化活動走在先。
男人敲,女人跳,你看熱鬧不熱鬧。
辦喜事,迎新人,和和氣氣一家人。
家和諧,兒女孝,幸福生活哈哈笑。
白遇道(1836~1926) 字悟齋,改五齋,又字心悟;早年號慎旃,引退號完谷山人。董白村人。清同治九年(1870)中舉。十三年(1874)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1879)父喪歸里服孝。六年(1880),應請編修《高陵縣續志》。七年(1881)編成。體例一如呂楠《高陵縣志》,但在運用資料方面均標示出處,文筆洗煉,實不讓前賢。十年(1884),起復回京,仍供職翰林院。十一年(1885),為山東鄉試副主考。十五年(1889),應陜西巡撫鹿傳霖之約,回陜講學,譽滿西北。十七年(1891),榮祿以工部尚書受賄被參,出任陜西駐屯軍將領,公余常到關中書院聽講,因之與白氏相結識。二十一年(1895),甘肅提督董福祥進軍青海,榮祿推薦白氏為董參贊營務,運籌決策。二十三年(1897),隨董部入衛京師。二十四年(1898),引見光緒皇帝,超授甘涼兵備道。曾勸董福祥罄家資捐餉四十萬金,助賑皋蘭水災。三十三年(1907),代理甘肅按察使,兼任督陳所參議,陸軍一等咨議官。宣統元年(1909),改任鞏秦階道鹽運使。白氏自知已無所作為,以老病引退還鄉,閉門著書,口不談時事。年70,預營墓穴,自為志銘。民國15年(1926)終老于家,享年99歲。去世后葬在高陵縣第一中學南團莊村東,當時的官衙公墓地,墓前修建有三連碑牌樓,氣勢雄偉,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在白家堡姓白的大都是白遇道的后輩。
一生著述甚多,除《高陵縣續志》刊印問世外,遺著尚有《課館詩賦偶存》《三節通稿》《養正山房文稿》《訓蒙草》《重訂涇野子內篇》《摩兜堅齋汲古集聯》《白悟齋時墨輯》《安貧改過齋雜著》《游目散輯》《完谷山人寐語抄存》等。他的書法秀美俊逸,神形兼備,今縣文管所收藏有白遇道書法對聯及中堂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