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江流村位于藥惠管委會轄境東南部,西接銀王村,北臨東樊村,南連張卜鎮新建村,東靠臨潼區新市鄉南程村。距縣城約6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1958年隸屬藥惠公社,為江流大隊,以大隊部駐地江流村而得名。1959年高陵劃歸三原,與涇陽、淳化、三原四縣合一,名三原縣,江流隸屬于三原縣高陵公社中王管區東樊大隊。1961年中王管區改稱高陵公社后,江流大隊與東樊大隊分設。三原高陵分縣而治后,中王管區又改回東風公社,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黎明大隊,1974年復名為江流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江流村委會。轄江流、小趙、閔家窯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江流村。2011年有442戶,1794人,耕地2641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05公頃,總產2290噸。地勢平坦,江毗路貫通東西,東有臨徐路,北有高交路,交通便利。
江流村,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南3.18公里處,高交公路以南,據談,元代,以村民姓氏而得名姜劉村,后又稱江流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江流”。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二村,名“江流”、“劉家堡”。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江流二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江流村”。也曾叫過十廟江流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不足40戶,人口不到300人,由張、劉、高、楊、趙等姓組成,1975年由于江毗路的修建要從老村中穿過,于是原村莊整體向南搬遷今址。2011年有220戶, 800余人?!陡吡昕h志》(2000)記為此名。
小趙,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南約4.1公里處,東與臨潼區新市鄉徐馬村隔路為鄰。據談,明末以村小且為趙姓所居而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小趙兒家”。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小趙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倛D》始記為今名。過去也叫溫北小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不足30戶,人口不到200人,由朱、田、郭等姓組成,現在發展到150戶, 600余人?!陡吡昕h志》(2000)記為此名。
閔家窯,也叫朱閔趙,位于管委會駐地東約3.55公里處,東與臨潼區新市鄉南程村為鄰。據談,明末僅有閔姓窯居于此,得名閔家窯。后又遷入朱、趙二姓。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載有此村,名“朱家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始稱今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僅有10戶, 50余人。遠近聞名的祖傳外科大夫閔俊彥(人稱閔老六)就居住在此。2011年有60余戶,200余人,主要由閔、朱、趙姓組成?!陡吡昕h志》(2000)記為此名。
一九四九年前,江流村大部分村民靠租種或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隨著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村民生活生平空前提高。改革開放后,搞養殖業,當時雞的存欄達到萬只以上,全村栽植果樹四百余畝。1994年實現了噸糧村及噸糧縣的試點,在西北地區享有盛譽。
在新農村建設時期,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2010年以后,發展露地菜400余畝,成立打井隊15支,運輸等個體戶40個。 2011年勞務輸出400余人。規模較大的養殖戶10戶,生豬存欄500頭,百畝櫻桃園已經掛果,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2012年6月西安明珠公司入駐本村,流轉土地七百余畝。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443元。
1992年發動和組織群眾有錢的捐錢,無錢的出力,對全村道路進行了全面沙石化。2005年全村又籌資對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2011年,累計集資88萬元,硬化村組道路1.77萬平方米,整修排水渠4210米。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實現自來水全村覆蓋。修建垃圾臺17個,改廁380個,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新建32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室1座,新修2105平方米文化廣場1個,并配備了6套健身器材。安裝路燈103盞,100%納入新合療,養老統籌達到90%以上?,F在98%的村民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混結構的樓房。
解放初期,村民子弟都在江流村廟里讀書。1958年村上在居住比較中心的江流自然村建起了新學校,當時只有教師三名,到1975年學生增多,教師也隨著增加到十幾人,并且開設了初中班,翌年教育改革又取消初中班。1999年村民籌集資金建成新的教學樓,當時師生總數超過200余人。過去村上無一名大學生,現在每年約有十幾名大學生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