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藥惠村位于高陵縣城東2公里處,藥惠管委會轄境北部,東臨草王、銀王兩村,南接麥張和鹿苑街辦高家村,北靠東升村,西臨鹿苑街辦張家村和高家村。1958年為藥惠大隊。取所轄藥家、惠家兩村村名首字而得名。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更名為東風大隊,1972年復名為藥惠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藥惠村委會。轄藥家、惠家、中王村、中王窯、裴家、老師杜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2011年有777戶,3023人,耕地4503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4公頃,總產3556噸。境內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良好。涇惠渠南八支渠縱跨東西,24斗渠、25斗渠、26斗渠、27斗渠、28斗渠橫跨南北,覆蓋全村所有農田,旱澇保收。南有高油路,中有窯白路東西貫通,南北有縣道7號路從村中通過,西禹高速橫跨南北,交通便利。
藥惠中學位于涇惠渠南邊,屬于鄉辦中學,占地約30畝。 藥惠小學位于藥家村東,六年制完全小學,占地約8畝。獸醫站位于藥家村東,占地7畝。2002年建成的西高駕校位于藥惠村境內,占地面積9畝,至今共有員工80余人。1970年前公社機關、醫院、供銷社都設在藥家,因交通不便搬至現在中王東,供銷社搬至銀王村。
據傳,藥惠之名由來已久。藥惠村姓氏主要以藥姓、惠姓為主。杜、裴、王、袁次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村只有280多人,藥家只有藥姓,惠家惠姓,杜家杜姓,裴家裴姓。中王村以王姓、袁姓、劉姓、孫姓、張姓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口增加至700多人。
惠家(惠讀xi),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1.58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北側。據談,明末葉以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惠家堡”。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藥家合記為“藥惠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藥家,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1.58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北側。據談,明末葉以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藥家堡”。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道迥廟藥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藥家合記為“藥惠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中王村,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偏北0.4公里處,高交公路北側。據談,因村建在唐中白渠支渠中王渠旁而得名。據明《高陵縣志》所載,唐中南渠支流昌連渠可能流經中王村旁,而唐中白渠并無支流。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中王”。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二村,一名“鐘王東村”或“中王東村”,一名“西村”或“中王西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中王窯,位于管委會駐地西偏北1.15公里處,高交公路以北。據談,初有中王村人在此開窯,燒制磚瓦,人稱中王窯。民國20年(1931)前后成村,沿用此名,也叫中王窯上。《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裴家(裴讀作pi),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1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以南。據談,明末因裴姓居此而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裴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裴家堡”。《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老師杜,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東約1公里處,涇惠南一干渠以南。據談,村中杜家屢代多有教書先生,故名。據群眾提供,村東南杜氏祖塋中曾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某生為老師杜懷義所立石碑一通,上有清乾隆年間杜懷義為淳化縣教諭的記載。據考,清《高陵縣志 科貢傳》在乾隆年間貢生名錄中載:“杜學義,孝義里人,署淳化教諭。”老師杜明時屬孝義里。明、清對教諭也尊稱老師,故得名原因或在于此。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杜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即記為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誤記為“老師林”。《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倒回廟”的傳說 藥惠村有一個和關公有關的“倒回廟”的傳說。說是有一天,關公路過此地,回頭望了望,并在此地歇了會兒。百姓非常崇拜關公,關公去世后,為表紀念,就在他歇腳的地方修了一座廟宇,并起名叫“倒回廟”,在廟里塑有馬王爺、牛王爺、藥王爺、關王爺、菩薩五位神像,從此燒香拜神,祈求安樂。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時挪走了神像,將廟址設為學堂,就是現在的藥惠小學。
藥惠竹馬 藥惠走馬起源于明清時朝,大約400多年歷史,一代一代相傳至今。藥惠竹馬也叫“走馬”,表演時一般有18人參加,6個引馬、6個跑馬、6個旗手。其中6個跑馬均是六七歲的小孩。藥惠社火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由跑馬、彩船和舞獅組成。如今藥惠竹馬日益紅火,曾多次受邀在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城隍廟、南門書畫展等省市舉辦的活動中參加表演,并在陜西電視臺、報紙等多個媒體予以報道。
中王曲子 中王曲子起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曲子的表演方式保留著板凳戲的特征,一般情況下有5至10人構成曲子隊。曲子隊員中,每個人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本領,表演人員不裝扮。以坐唱為主,樂器有四頁瓦、三玄、板胡、二胡、梅胡等。銅器和秦腔差不多。曲目繁多,保留曲目有“王婆罵雞”、“二姐娃做夢”、“螞蚱靈”“ 寡夫上墳”等,曾被縣文化館收集。現年83歲的老藝人劉志賢,從2007年開始擔任高陵縣曲子會副會長。
改革開放以來,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曾先后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進示范村”,榮獲“高陵縣第一屆綜藝節目演出大賽”組織獎等。
近年來該村發展訂單產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2007年在西閻果蔬產業帶中種植300畝中棚西瓜、甜瓜,實現畝產收入4000元以上。特別是種植的各種品牌的西瓜、甜瓜,由于個大、汁多、味甜、含糖量高、口感好而被銷往深圳、四川、廣州、重慶等多個省市。50棟大棚,每棟收入在8000元以上。400畝露地蔬菜畝產值在5000元以上,成為藥惠西閻產業帶的一大亮點。錦勝花卉苗木公司坐落于藥惠村境內,占地面積167畝,公司員工70余人。還組織村民外出打工,對其進行技術培訓。
在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各組道路和出村路都已水泥化。新修建和補修“U”型渠14公里,新打深水井7眼,為農業保收打好了堅實基礎。改造無害化廁所380個,修沼氣池360 個。各組有專職保潔員一名,設有垃圾箱,定期清理,并有專人管理,徹底改變了過去臟、亂、差的現象,使村內環境煥然一新。2010年全村安裝了自來水,進戶率100%。2007年在村委會門前修建2400多平方米的活動廣場,建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安裝了健身器械。創辦了村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科技培訓室、文娛輔導室等宣傳文化場所。組建鑼鼓隊、秧歌隊和自樂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