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銀王村位于縣城東3公里處,藥惠管委會轄境中部,東靠東樊、江流兩村,西倚藥惠、麥張二村,南接麥張村和張卜鎮張橋村,北連藥惠、草王二村。1958年為銀王大隊,以大隊部駐地銀王村而得名。1984年6月改建為銀王村委會。轄銀王、集賢村、新民村、興隆莊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以農為主,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蔬菜、瓜果等。村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有通往縣城一條大道,1969年前后有小的改動,即現在高油路。2011年有460戶,1844人,耕地2618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24公頃,總產2354噸。
銀王,位于管委會駐地東約1.15公里處,高交公路兩側。據談,昔有明朝天啟年間鑄造的鐵鐘兩座,懸于村旁樹上,村中住著銀、王二姓,故在一段時間內稱雙鐘銀王,后簡稱銀王。又因在縣城以東,且縣南有南銀王村,為了區別故又有東銀王之稱。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銀王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東銀王”或“銀王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東銀王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張橋保隊府管轄,當時銀王為第六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中王區政府管轄,銀王當時為東樊大隊的5、6、7、8、9組,其中5、6、7組至今未變,8組現為興南、興北,9組為集賢、新民二村。
1950年至1952年中王區政府設在此地,即現在銀王小學內,1953年由銀王村遷移到中王村現小學內。1963年東樊村分隊后,成立了銀王大隊,當時銀王大隊下設七個小隊,集賢村為一隊,新民村為二隊,興南為三隊,興北為四隊,五、六、七隊一直至今未變,文化大革命期間藥惠公社銀王大隊曾更改為東風公社朝陽大隊,文化大革命后期又恢復藥惠公社銀王大隊的稱號。現有程、文、韓、同、李等姓氏。1962年國家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銀王村六組莊南地約200米處設一標記,至今未動。占地16畝的金磊混凝土攪拌站坐落于此。
集賢村,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南約2.5公里處。據談,清末只有謝姓一家,故名謝家莊,是由湘北人謝正發(小名叫謝二)在遷往現集賢村南灘居住時而取名。后來其他姓增多,遂稱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有此村名。后因有謝、何、陳、王、焦、郭、程七姓住戶,因而一段時間也有稱七賢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為集賢村,七姓人家共有約30余人。2012年有77戶,301人。《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新民村,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南約2.5公里處。據談,約在民國30年(1941),興隆莊部分村民來此建新村,故名。解放初期有9戶、37人, 2012年有25戶、105人。《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興隆村,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南約1.93公里處,高交公路以南。據談,清末僅有劉、孫、余三家的三座宅院,得名三座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有此村名,名“三座村”。民國10年(1921)前后,房舍增多,遂改為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約在150余年前由河南南陽逃難于此地的孫其人用擔子擔上兩個兒子在此地討飯并落戶,孫家現已發展成7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因連年戰亂,為了生計,余家,湯家,房家,賈家,王家,馬家等8戶先后在此地落戶,開荒種地,不約而同將銀王灘取名叫興隆莊,期盼家業興旺。新中國成立初期,有13戶,人口約50余人。2012年有92戶391人。《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為了讓孩子讀書,村民曾在私人家里設過學堂,后在東廟里設學堂,地點在現在學校對面高油路北。今銀王學校于1953年所建,約有十余名學生考入大學就讀。現共有學生170 名,教師 17 人。現在村里每年考入大學的10多人。
1960年前,村內基本是草房為主,瓦房僅一部分。1970年村內主要是土木結構的瓦房,1980年有部分磚木結構的房屋,1990年磚混結構房屋占50%。2000年磚混結構房屋占80%,2010年磚混結構房屋占98%。
2000年前村內全是土路。2000年后逐步用水泥硬化全村街道。2010年前村內道路已全部硬化、綠化,并安裝路燈,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