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東樊村位于縣城東約3公里處,藥惠管委會轄境東部,東接江流村和臨潼區南程村,南連江流、銀王兩村,西靠銀王村,北臨草王村。1958年為東樊大隊,以當時大隊部駐地東樊村而得名,1961年大隊部遷至杜家,乃改名杜家大隊。因與當時通遠公社杜家大隊重名,1982年9月1日縣人民政府決定復用原名東樊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東樊村委會。轄杜家、東樊、張家、雷家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杜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2011年有469戶,1702人,耕地2275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3公頃,總產206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2012元。榮獲“國家級文明村”稱號。
杜家,位于管委會駐地東約2.58公里處,高交公路以北,東與臨潼區新市鄉西馮村為鄰。據談,起初村有棗園,竇姓居之,故名棗木竇。后又以村在唐昌連渠的橋旁,改稱橋上村。后又因橋廢,村無竇姓,杜姓人丁興旺,遂改稱棗木杜或簡稱杜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有此村,名“三杜”或“棗木杜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四村,名“小杜兒家”、“棗木杜家”、“橋上杜家”和“木匠杜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三村,名“棗木杜”、“橋上杜”和“鄉里杜”。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東樊,位于管委會駐地東偏南約2.4公里處,高交公路南側。據談,樊姓居此最早,處縣城之東,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載有此村,名“北樊家堡”,或以其在張橋樊家(今樊家,屬張卜鎮廟西村)之北而這樣稱呼。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東樊家”或“東樊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東樊家”。也有樊家之稱。《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張家,位于管委會駐地東約2.98公里處,高交公路北側,東與臨潼區新市鄉西程村為鄰。據談,清末,初以其隸屬孝義里,而稱孝義寨,后以村民姓氏稱張家堡或張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有此村,名“張家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雷家,位于管委會駐地東約2.23公里處,高交公路以北。據談,明末以居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記有此村名,名“雷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東雷家”或“東雷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2006年,東樊村被確立為西安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村民積極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促就業保增收。依托當地企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建成了水泥袋編織廠,年產值260多萬元,實現利潤30余萬元。積極發展以汽車、拖拉機、機動三輪車為主的運輸業,成立 “東樊村運輸合作社”,參加合作社車輛已達80余輛。每年外出務工200余人。全村實現了“五通五化”即:通電話、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網絡、通天然氣;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村莊綠化、住房優化、環境美化,建成了占地3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水、電、渠等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實施改廁改水工程,建成沼氣池175個。為年滿70周歲以上的老人發放老齡補助,對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勵資金,累計發放各種惠民補助金達20余萬元。
2010年3月,高陵縣第一個利用土地增減掛鉤建設的新農村項目在該村啟動。就地宅基地安置388戶,就地樓房安置22戶,縣城樓房安置59戶已經全部竣工,其中一期116戶已經順利入住。新村新修道路2000余米,太陽能路燈96盞,綠化面積7000余平方米。添置了棋牌室、籃球場等娛樂設施。同時,正在建設的大型農村超市、宴會廳、為民服務大廳面積將達4600平方米。硬件設施齊全的綜合樓已經全面封頂,2011年以來,投資150多萬元,進行街景改造,對高油路沿線的86戶農戶門前進行統一規劃裝修,引導群眾發展“農家樂”。2012年6月已投入使用。綜合樓的投入運行將使全體村民真正的享受到“一站式”服務。469戶太陽能利用項目于2012年5月全部安裝完畢,被陜西省評為“節能環保村”。多方籌集資金,建設天然氣入戶項目,將成為西部地區第一個用上天然氣的村莊。
由村民參股,年出欄生豬3000頭,擁有種豬300頭的大型現代化養殖廠即將開工。新修現代化灌溉渠3000米,建成東樊村污水處理站,并依托污水處理站,建設現代化生態化養殖區。直接改善鹽堿地400畝,使得新村改造節余的302畝土地,達到基本農田生產的要求。
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凡是涉及黨務村務各項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始終堅持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集體研究討論表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按照法定程序,產生了3名村民監督委員會組成人員。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
東樊村已經建成集教、吃、住為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幼兒園。建立起東樊村繼續教育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符合現代化建設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