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東升村位于高陵縣城東北約5公里處,藥惠管委會轄區東北部,東鄰臨潼區觀高村,南鄰草王村、藥惠村,西鄰北樊村,北鄰三原縣張二冊村。1958年為聶家大隊,以大隊部駐地官村聶之別稱聶家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更名為東升大隊,取“旭日東升,百業向榮”之意,1984年6月改建為東升村委會。轄南任、北任、官村聶、官村劉,蜜蜂王5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官村聶。耕地3800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16公頃,總產3078噸。
這5個村原屬三原縣,1956年5月調整插花地時,始劃入高陵縣。境內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農業基礎設施良好,涇惠渠南八支渠縱跨東西,24、25斗渠橫跨南北,灌溉全村所有農田,境內有配套機井56眼,形成渠、井雙灌化,農業生產旱澇保豐收。境內道路有縣六號路、七號路,西禹高速路跨越南北,五條出村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南任村主要以任姓為主而得名,何姓、張姓,付姓次之。北任村以任姓為主,李姓,張姓,王姓次之,其中有70%的村民信奉天主教,并建有教堂一座。官村聶,聶姓;官村劉,劉姓;蜜蜂王以王姓為主,李姓,張姓次之,其中有85%的村民信奉天主教,并建有教學樓一座。解放初只有80多戶,490人。除1人為土族外,全部為漢族,姓氏達90多個,2011年有637戶,2443人。
官村聶,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3.45公里處,西韓公路以東。1956年5月由三原縣劃入本縣。據談,明萬歷年間,村民聶姓仿鄰村官村劉在其姓氏前冠以“官村”而得名。也簡稱聶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官村劉,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3公里處,西韓公路以東。1956年5月由三原縣劃入本縣。據談,明萬歷年間,村中姓劉的人做了高官,故名。按,“官”亦為姓。《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南任,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3.25公里處。1956年5月由三原縣劃入本縣。據談,明末,任姓居此,又處北任之南,故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北任,位于管委會駐地北約4.03公里處。1956年5月由三原縣劃入本縣。據談,明末,以任姓居此,得名任家。后村南有了南任,始改稱北任。《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蜜蜂王,位于管委會駐地北偏西約2.6公里處。1956年5月由三原縣劃入本縣。據談,清初一王姓由北京蜜蜂居遷此居住,故稱村名為蜜蜂王。《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申芳(1995.12.27—2009.04.17) 女,共青團員,陜西省高陵縣藥惠管委會東升村九組人,藥惠中學初一學生。2009年4月17日18時,申芳、王柱、張某三人騎車經過東升村西南口涇惠渠一小橋時,張某不慎摔倒跌落渠中,申芳、王柱見狀立即跳進水中營救,由于水流湍急,三人都被大水沖走,王柱被過往群眾救起,后申芳、張某被救起時均已停止呼吸。2012年6月12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申芳為烈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業合作化及人民公社時期,廣大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興修水利,平整土地,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造了糧食和棉花的高產記錄,東升村成為高陵縣農業戰線的先進村,1970—1972年曾為原咸陽地委書記張維岳的蹲點村。張在任省委軍管會政委期間,曾來該村檢查指導農業及棉花豐產田經驗。該村曾涌現出以務棉而獲得國家務棉能手光榮稱號的劉金花,1970年她在北京出席勞模表彰大會,并同毛主席、周總理一起合影留念。劉金花在任咸陽地區團委書記之前曾任東升大隊黨支部書記。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以農業種植為主,逐步轉化為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導地位的從業格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建成日光溫室65棟,發展大棚西瓜,露地蔬菜800多畝。組織舉辦各類技術配訓班,使群眾掌握一至兩門生產技能,每年組織輸出剩余勞動力850人。大力發展養殖業、運輸業。2010年通過土地流轉,先后引進東升林苗木花卉公司、中國唐苑苗木公司、陜西天利公司等四家公司入駐,共流轉土地2360畝,使該村50歲以上的剩余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問題。每年在公司的務工收入都在300萬元以上,達到了雙贏。截至2011年底全村的人均純收入達8509元。
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全面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累計集資150萬元,硬化村組道路3.8萬平方米。硬化道路兩旁排水渠8500米,栽植綠化樹,景觀樹3000株。綠化、美化了環境,徹底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問題。自來水實現了全覆蓋。爭取財政獎補資金66萬元,新建垃圾臺34座,安裝路燈170盞,修建無害化廁所436個,修建沼氣池53座。建成300平方米黨員活動室和兩委會辦公樓一棟。修建了4260平方米的兩個群眾文化娛樂廣場,并配備了12套件的健身器材,組織成立了鑼鼓隊,秧歌隊,音樂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東升村境內有六年制小學一所,位于村委會西鄰,占地9.6畝,3000平方米教學樓一棟,有學生90人,公辦教師15名,學生入學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