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馬北村位于榆楚鎮轄境東南部,地處渭河北岸,西接釣北村,北連安家村,東靠張卜鎮張卜村,南與耿鎮王家灘、耿北兩村相接。1958年為馬北大隊,因當時大隊部駐地在馬北村即得名馬北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政大隊。1972年復名馬北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馬北村委會。轄馬東莊,馬北、馬南、渭橋、仁義、西小寨、小寨溝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馬東莊,距鎮政府駐地東南約4.4公里。2011年有780戶,3226人。以農為主,耕地4132畝,主產小麥、玉米等,涇惠八支渠、九支渠穿境而過,耕地實現了渠井雙灌化。糧食種植面積906公頃,年產6570噸。國道210公路(西禹公路)縱穿東境。2005年馬塬公路建成通車,2007年涇惠九支渠南岸水泥化道路鋪成,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2013年從縣城直通浐灞的公路通車,縮短了本村到縣城的距離。
馬東莊,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4.33公里處,西禹公路西側,渭河北岸。據傳,清中葉,以雷姓居此較早而得名雷家莊。解放初又以村在馬北、馬南兩村以東,改稱馬東莊。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有此村名“雷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馬東莊”。
馬北,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3.5公里處,奉正原上,涇惠九支渠南側。因村系下馬渡村的北半部,得名下馬渡北村,解放初簡稱馬北。據考,賀、韋、粆三姓為此村老戶。故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在此村所在區片內所列之“賀家莊”、“韋家莊”和“粆家莊”當系馬北村的前身。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下馬渡北村”。《高陵縣志》(2000)記作“馬北”。
馬南,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偏東月4.1公里處的奉正原上,渭河流經村南。初,村南渭河上有新開渡,村以渡口名為新開渡。清初,又以村在上馬渡(今屬釣北村委會)以東,渭河之下游,改名下馬渡。清末民初,因與馬北村南北對峙稱為下馬渡南村。解放初,簡稱為馬南。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新開渡”。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亦記作“新開渡”。同時記有“尚家莊”、“吳家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下馬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下馬渡南村”。《高陵縣地名志》(1984)記作“馬南”。《高陵縣志》(2000)記為“馬南”。村西南建有抽水站。村西二級階地上有仰韶文化遺址一處。1981年在此地出土“新開渡永濟橋碑”。
西小寨,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4.3公里處,奉正原上,西禹公路東側,涇惠九支渠南側。早先有軍戶結寨于此,寨門額上有“營正寨”字樣,后村建于寨旁,故名營正寨。清末以村在小寨(今屬張卜鎮張卜村委會)西端,更名西小寨。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小寨西堡”,并注明為軍戶所居。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三村,名“小寨堡”、“小寨中”、“小寨西”。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小寨西村”。《高陵縣志》(2000)記作“西小寨”。
小寨溝,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4公里處,奉正原溝道上,西禹公路西側,涇惠九支渠南側。村建于清末,地處溝中,距小寨(今屬張卜鎮張卜村委會)又近,故名。據考,該溝系明《高陵縣志 地理志》中的渭北溝所在地,后成為人們聚居之地。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有此村,名“寨溝”。《高陵縣志》(2000)記為“小寨溝”。今小寨溝村系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全村整體從原址遷移后新建。
渭橋(渭當地讀y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5.13公里處,奉正原南側,渭河流經村南。村處渭橋渡的坡頭上,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渭橋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渭橋河”。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渭橋”。
漢唐時期在此下游曾建東渭橋以方便交通,迄后橋渡共存,或橋廢舟濟,故名東渭橋渡。宋元以后,主要以船渡,以濟南北交通,明清有關方志皆立“東渭橋渡”條。因原渡口地理交通的原因,此渡口向西漸移至今位置,并省去東字稱為渭橋。據明《高陵縣志》載:渭橋渡“北通蒲城、富平縣,有一舟協濟”,“宋設置渭橋鎮,置承信郎酒稅官一人”。當時高陵縣僅設三鎮,足見其繁華程度。明清以后渭橋鎮不復存在,但渭橋村一直存續至今。據《舊唐書》載,唐西平郡王李晟葬于奉正原。村旁有明代修建的李公祠,李晟墓碑立于祠旁,直至20世紀90年代移至縣文化館,今立于高陵塔旁的昭慧廣場。
仁義,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4.75公里處,奉正原上,西禹公路東側。清末村民多窯居,得名窯上。1950年土改時改名為仁義。《高陵縣志》(2000)記為“仁義”。
據史料記載,馬北村雷、賀、韋、粆、尚、吳六姓氏居住較早,且家族較大,故有按姓氏命名村莊之說。隨著歷史變遷,粆姓家族已無存,其余的、雷、賀、韋、尚、吳五姓氏家族,有280戶,1121人左右。除去上述的姓氏家族外,馬北村還有55個姓氏家族, 1736人左右。其中張、鄧、紀、魏、商、王、劉,七個姓氏最多291戶,約1055人。其他還有陳、郭、楊、鐘、暢、閔、洪、任、周、范、邢、姓氏家族人數較多。同時還有顧、李、譚、胡、馬、鄭、史、彭、黃、徐、段、唐、謝、蘇、高、毛、邱、齊、曹、董、嚴、房、賈、何、江、孫、管、韓、冀、戈、姚、崔、文、習、拓、尹姓氏家族占有一定比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馬北村是一個窮村,由于耕地是塬地,吃水困難,食宿條件極差,房屋多以草房、土房、棚房為主。如遇渭河漲水,打撈一些魚蝦來改善生活。有的農戶還將多余的魚類掛在房里涼干,以備冬食。
1957年涇惠九支渠建成后,旱塬變成水澆田,糧食產量空前提高,從此結束了種地靠天吃飯的歷史。
改革開放后,有的到縣建材廠打工,有的搞運輸。馬南村的尚志義,依靠自己的技能搞運輸發家致富,1984年成為高陵縣第一批“萬元戶”。1986年,依靠塬地、河道,發展建材企業。如今隨著馬北村渭橋建材廠、小寨溝建材廠、馬北磚廠、徐吾磚廠、恒通建材廠、紅旗建材廠、建國機磚廠、骨粉場等一大批民辦建材企業的崛起,使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企業家,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多,渭橋的農貿市場也成為具有多個門類的綜合大市場,四面八方的群眾前來趕集,稱為當地的商貿中心。
2007年被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村。2008年被列為西安市新農村示范村。村組道路整體實現了硬化,對村莊及周邊進行了綠化,并安裝了路燈,新建了村委會辦公場所。完善村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成群眾休閑娛樂廣場3個,場地全部得到硬化,群眾各類健身器械安裝到位。2010年建成村農家書屋1個,縣圖書館配備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村基層點落戶該村。如今正在規劃建設馬南、馬北兩個自然村的健身廣場。
村民自古喜歡秦腔。清同治年間,村里就有自樂班,但凡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村民便以自樂班形式進行演唱。比較有名的演出折戲有《五典坡》、《花亭相會》、《祭靈》等,名揚方圓十里。
“三絕碑” 系唐代中興名將、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位于馬北村渭橋口東側,為當時的丞相裴度撰文,大書法家柳公權書丹,加之碑主李晟功勛昭著,三者見絕,俗稱“三絕碑”。李晟碑碑身高4.35米,寬1.48米,厚0.46米。螭首龜座,碑額纂書“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唐太和三年(829)立,碑文主要記述李晟生平傳略及戰功業績。碑陰也就是碑的背面,有明弘治十六年(1503)和正德三年(1508)李晟二十五世裔參政蕪湖李贊及其弟李貢祭墓文各一篇。全文收錄于《金石萃編》《陜西通志》《金石錄》《石墨鐫華》《天下金石志》《關中金石記》《寰宇訪碑錄》《漢唐存碑跋》《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西安府志》《碑貼敘錄》《善本碑貼錄》等古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該碑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于渭河北岸不斷崩塌,20世紀90年代初,“三絕碑”遷至縣文化館。2000年5月由陜西省、西安市文物部門撥專款,修建碑亭予以重點保護,“三絕碑”又由縣文化館遷至高陵縣第一中學院內昭慧塔下。如今,在碑亭處已經修建了昭慧廣場。
仰韶文化遺址 馬南仰韶文化遺址位于馬北村馬南自然村段。在涇渭兩河交匯處的二級階地上,東西、南北各長約400米。遺址中的灰坑大多比較分散,靠近村莊的東西岸上的灰坑較為集中,每隔3—5米就有一個,其狀如吃飯鍋底,文化層堆積一般在3—5米左右。出土遺物多為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沙灰陶。器形有缽、盆、缸等,其紋飾為繩紋、線紋、附加堆紋,經鑒定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曾進行核對。200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又對該處進行復查,基本情況沒有變化。
新開渡永濟橋 1981年文物普查時,在馬南村發現“新開渡永濟橋碑”。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新開渡永濟橋就在馬南村渭河北干,橋名永濟,當取濟民福利以其久遠之意。
據《高陵碑石》載:橋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先建南橋,后建北橋,最后合龍而成。用木1270余條,橋中空眼,以便船筏經行。用長木為樁,三丈二大桴為梁,橋上棚以柳梢,鋪以草菅,敷以黃土。旁設干闌。橫豎柵門,開橋日為三、六、九期,由于時間倉促,又為財限,橋木縱鋪,受財力限制橋的規模不是很大,僅有馳馬之便。該碑現存于高陵縣文物管理所。
渭北溝 位于縣城南十里奉正原。溝口在奉正原北麓,向渭河方向縱深約1里,實為半截溝。以其在渭河北岸,因名。
明《高陵縣志·地理志》記載:在奉正原上,或先正引渭水以溉田者,中作而輟。說明此溝在明代以前已經存在,而且在縣人或縣志的編纂者呂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歷史上,高陵秦有鄭國渠,漢有白渠,唐建彭城閘,閘下分五渠,灌及高陵農田,故高陵素有“黃壤陸海”之稱。年深日久,渠堵堰塌,水政廢理,形同虛設。雖水微溉少,料征如故,縣人于是便有在奉正原穿原開溝引渭之舉,由于工程浩大,加之技術方面的原因,此項工程竟未告成,從此奉正原上留下了一條渭北溝。
呂柟在南京吏部考功郎任上,與南京參政劉麟過從甚密,逐向其說起故鄉高陵雖臨涇渭二水,而農田枯竭,民不聊生的想狀,而劉麟竟對高陵地理環境十分熟悉,便說:若使我在陜西主政十年,當無地不成河渠,可在奉正原上臨渭北處開挖一條大河,在河的南岸修一條高出河水的大壩,東堵入河之口,就好像歷史上李冰壅江作堋那樣,把渭水引過原,這樣,高陵、櫟陽以北遍地水田,不亞于江南諸郡。
渭北溝引水工程雖為未竟之業,但留下的渭北溝卻見證了高陵先民征服自然、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正如明清縣內先哲所稱:雖其未易,然舉其志亦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