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榆楚村位于榆楚鎮境域西北部,北與皂南、皇冊村兩村相接,東與安家村為鄰,南接釣北村,西靠崇皇街辦繩劉、高墻村兩村,西北鄰鹿苑街辦古城村。1958年為榆楚大隊,以所轄村榆楚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陽大隊。1972年復名榆楚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榆楚村委員會。轄榆楚、下團莊,西劉3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下團莊,距鎮政府駐地西偏北約0.92公里。2011年有485戶,1940人,以農為主。耕地2556畝,涇惠八支渠貫通東西,渠井雙灌。主產小麥、玉米,糧食種植面積365公頃,總產2631噸。高陵縣五號路從村東經過,西高路東西橫貫,交通便利。唐初尚書左仆射(ye夜)于志寧故宅在西劉村。
榆楚,系鎮政府駐地。據《高陵縣地名志》記載:清初即有此村。原以韋、楚兩姓氏而得名韋楚村,簡稱韋楚。1949年登記造冊時,因在當地“韋”“榆”同音,便記為榆楚。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南楚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即記作“韋楚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榆楚”
西劉,位于鎮政府駐地西約0.75公里處,涇惠八支渠北岸。初名七留,以七戶劉姓留居于此而得名,一說以七戶人家留居于此而得名。后以諧音衍稱七流、西劉等。明《高陵縣志》記載:“唐于志寧在縣西七里七流村”。于志寧生于隋文帝開皇八年(588),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由此可知,隋、唐時期即有此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書為“七留”或“七流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為“七留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為“西劉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七劉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西劉”。
下團莊,位于鎮政府駐地北約0.93公里處。據談,村約建于清同治年間,因地處原下,居住集中,故名下團莊,或稱下底。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載有此村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下團莊”
韋、楚乃村中大姓,西劉村則以劉姓居住而得名,加之于志寧的故居在此,可以肯定,榆楚村最早的姓氏即韋、楚、劉、于家族。韋、于二姓氏家族均已無存。劉姓也僅有為數不多的16家,50人左右。除去上述姓氏家族外,全村還有張、趙、王、常、馬、文6大姓,400戶,1680人左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榆楚村是個窮村,食、宿、行條件極差,村民多以給當地大戶人家拉長工、打短工為生。全村居屋大多以草房、土房為主。
著名的戰斗英雄王鎖系下團莊人,在解放戰爭期間,王鎖任解放軍某部團長,在戰斗中與戰士們一起,活捉了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英雄壯舉載入史冊。
改革開放后,村子出現嶄新變化。橫貫該村的南北六號路實現柏油化,人們從過去的步行、自行車的時代,進入摩托車、電動車、小轎車的時代。如今,榆楚村水泥路、柏油路縱橫交錯,村里有糧站、商店、電信所、衛生院、幼兒園、小學、中學、食堂、車站等,六號路十字已成為農貿市場和商貿中心。2008年8月,西高路再次拓寬,成為城市主干道,2011年,由新城區修建的新城二路由西禹公路至南北五號路進入轄區。2012年,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等政法一條街在西高路北、南北五號路以東破土動工,南北五號路兩邊招商引資也進入實施階段。加之涇河工業園區的東擴,該村將迎來大批投資客商。可耕地面積逐漸縮小。
2000年5月被高陵縣政府授予精神文明村,同時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村。2008年8月通過驗收。
村民自古喜歡秦腔,凡婚喪嫁娶,逢年過會,都有演唱,除演出傳統劇目外,還自編自演了《十唱新高陵》、《計劃生育好》等曲目,參加縣上節慶演出,得到好評。
于志寧(588--665) 字仲謐,今榆楚(西劉)村人。隋煬帝末年為冠氏縣(今河南鄧州市西北)縣令,因不滿隋煬帝荒淫無度,對民間橫征暴斂,棄官歸里。唐高祖入關,授銀青光祿大夫、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后與殷開山等人為行軍元帥李世民的軍事參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為天策上將時,任天策府從事中郎,是名噪一時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
深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初曾實行世封刺史制度不得軍心民心,不利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于是犯顏直諫,終于使太宗收回詔令。太子承乾貪戀酒色,傲慢殘忍,數有過惡,遂編撰《諫范》二十卷對其進行規勸。而太子不知好意,竟遷怒,暗差刺客二人埋伏起來,準備加害。此時于志寧在喪母守服期間,寢苫枕塊,日夜守叩靈前,前去行刺的刺客看到眼前這一景況,深為感動,竟然不忍心下毒手。
高宗李治為太子時又繼拜其為太子左庶子,遷升侍郎。高宗即位后又加光祿大夫,晉封燕國公。永徽二年(651)拜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六年 (655),與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等被高宗召集,打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于深知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一旦立為皇后,必將成為大唐江山的禍根,所以一言不發,武則天對此懷恨在心。顯慶四年(659)被逐出朝廷,出任榮州、華州刺史。麟德二年(665)這位唐王朝的元老重臣積郁成疾病逝,葬于三原縣萬壽鄉。
燕國公于志寧宅,居于長安城親仁坊西北隅,即今西安城南雁塔路瓦窯村與西安冶金學院一帶。當時在親仁坊居住的還有楊國忠子駙馬都蔚太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玄宗第十八女昌樂公主,宣宗第三女西華公主,汾陽王郭子儀,柳州刺史柳宗元等。于宅后來并入郭子儀宅。《全唐詩》收錄了于志寧詩作數篇。
有資料記載,唐太宗撰《圣教序》一文,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字而成,書成后,于志寧奉敕潤色,遂成為流傳至今的一部千古名集,因此,他對中國書法的貢獻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