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shù):次
皂南村位于榆楚鎮(zhèn)轄境西北部,東、南接皇冊、榆楚兩村,西靠崇皇鄉(xiāng)繩劉村,西北靠鹿苑街辦古城村。根據(jù)高陵縣的總體規(guī)劃,1984年將榆楚村委會所轄5個自然村劃出,建成皂南村委會。轄棗園、皂北、皂南、皂南新莊、北楚村5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皂南(村),距鎮(zhèn)政府駐地北偏西1.63公里。2011年有508戶,1981人,耕地面積2508畝。涇惠七支渠由村旁通過,渠井雙灌。糧食種植面積373公頃,總產2675噸。
皂南,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北偏西約1.63公里處。有54戶,285人。據(jù)傳,明初賀姓居此,名賀家村。到了明中葉,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位老人在山西行醫(yī),醫(yī)術高妙,藥到病除。自稱家住陜西高陵縣城西南五里皂角樹底下。后有得救患者來陜西謝醫(yī),到此卻見樹底下是座廟宇。這樣人們便以為有了濟世救人的神仙,也就稱村為皂角樹底。明末村民增多,形成南北二村,此村居南,又稱皂角樹南村。清中葉,村中劉姓發(fā)跡,故又將南北二村統(tǒng)稱皂角樹劉村。民國20年(1931)后,又漸稱皂南。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賀家橋”。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記作“皂南樹南村”或“皂角樹南”。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皂角樹劉南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皂南”。
棗園,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西偏北約1.6公里處,奉正原北側原畔,涇惠八支渠以北。有64戶,288人。據(jù)傳,起初村旁有棗園,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名“棗園張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記作“棗園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棗園”。
皂南新莊,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西北約1.18公里處,奉正原北側原畔。有37戶,157人。1961年皂南地下水位上升,部分群眾搬遷到此,故名皂南新莊。《高陵縣志》(2000)記為“皂南新莊”。
皂北,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北偏西約1.9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南側。有88戶,439人。村名更換過程與皂南同。《高陵縣志》(2000)記為“皂北”。
北楚村,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北約1.68公里處,涇惠七支渠以南。有73戶,354人。據(jù)《高陵縣地名志》記載,清初建村,因在韋楚村(今榆楚)北,且為楚姓所建,故名北楚村或北楚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北楚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xù)志》與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qū)保總圖》均記作“北楚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北楚村”。
據(jù)《高陵縣地名志》記載,賀、楚、劉、魏、乃村中大姓,皂南最早的姓氏。即賀、楚、劉、魏家族。此外還有張、趙、王、馬、李、郝、高7大姓,400戶,1680人左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皂南村是個窮村,村民多給皂南大戶人家打工。全村居屋大多以草房、土坯房為主。改革開放后,交通工具由自行車變?yōu)槟ν熊嚒㈦妱榆嚒⑿∞I車。村民蓋起了樓房,耕地實現(xiàn)機械化。辦企業(yè),開公司,發(fā)展個體經營,走勞動致富的道路。2010年被高陵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多方籌集資金對各組道路全面實施硬化,并為各村組架設了路燈,方便了群眾出行,新建村級兩委會辦公場所和健身廣場,并安裝了健身器械。2011年通過市縣新農辦驗收。
晚清石刻世界地圖 該村一農家珍藏著的一塊晚清時期石制線刻世界地圖。有關專家稱,在清代以前的碑石中,極少發(fā)現(xiàn)如此合乎現(xiàn)代測繪比例關系的世界地圖。
整個石刻青石質地,呈圓形,直徑123厘米,厚9厘米。一幅地圖刻在磨盤大小的石板上。地圖上所刻經緯度、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線等比例關系與現(xiàn)在的世界地圖東半球無異。上下兩端刻“南極”“北極”,中間刻“赤道”字樣,字徑2.5厘米;北極下方依次刻“北冰洋”“西伯利亞”“北太平洋”;赤道以上刻“印度洋”,字徑1.2厘米。陸地輪廓清晰可見,立體感強。
劉奎照(?—1939) 字少卿,皂南村人。少年時聰明勤學,能倒背《詩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經科秀才,曾任佛坪縣儒學訓導。后因不肯逢迎行賄,棄官回鄉(xiāng)。清朝宣統(tǒng)年間,捐銀400兩,創(chuàng)辦高陵縣城隍廟巷初等、高等學堂并擔任校長。在教學之外精于中醫(yī),醫(yī)術精湛,深受縣民歡迎,地方名醫(yī)劉復初曾拜其為師。民國6年(1917)靖國軍駐縣,因反對曹俊甫武力勒索巨額軍費,外逃10年。在外致力研究古玩,收藏名人字畫。民國18年(1929),關中發(fā)生大饑荒,為了籌辦粥廠救濟民眾,被大家公推負責督辦。在督辦工作時十分認真,發(fā)現(xiàn)有貪污糧食,或給粥米中摻假者,立即予以革除,歷時7個多月,不少災民獲救。1939年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