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張家村位于張卜鎮政府轄境東南部,南接南郭、韓家兩村,西鄰張卜村,北靠塬后村,東與臨潼區月掌村毗連。l958年為張家大隊,以當時大隊部駐地張家村名而得名,l960年始遷駐馬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前衛大隊,l972年復名張家大隊,l984年6月改建為張家村委會。轄馬家、嘴頭、黨家、張家、席家、何家6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馬家,距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3.65公里。2011年有830戶,3300人。以農為主。耕地4410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62公頃,總產3414噸,公頃產7389公斤。有小學、醫療站各l所。靠近張家的洋狐子溝,在1946年到l949年間曾駐有中共地下聯絡站。
馬家,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3.15公里處,奉正原南側原下,涇惠九支渠北側。170戶,670人,依原而居。據傳,清代建村。因馬姓建村于出賣勞力的集市崖子集旁,得名崖子集馬家(崖當地讀nai),后簡稱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馬家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也有稱馬家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嘴頭,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4.O5公里處,奉正原東端,涇惠九支渠北側,東與臨潼區孫家坡、西月掌為鄰。260戶,1085人。據傳,村建于元代。位居奉正原盡頭,地形突出,若嘴之外伸,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以大村載入,名與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亦記作“嘴頭”。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為三村,名“嘴頭”、“嘴頭東”、“嘴頭西”。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黨家,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2.6公里處,奉正原南側原下,涇惠九支渠北側。125戶,450人。相傳古時在此屯兵,后黨姓居此,得名黨家屯,后簡稱黨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黨家屯”。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有“黨家屯”、“黨家村”兩名,或當時分為二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張家,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2.25公里處,奉正原南側原下,涇惠九支渠北側。95戶,320人。據傳,以張姓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記為今名。也有稱張家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席家,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約2公里處,奉正原南側原下,涇惠九支渠北側。l02戶,460人。據傳,席姓村民居此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席家莊”。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記為今名。也有稱席家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何家,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1.33公里處,奉正原南側原上,涇惠九支渠東側。78戶,315人。據傳,何姓村民居此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何家村”。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即記為今名。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又記為二村,名“何家莊”、“何家堡”。《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該村以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有養殖專業戶570戶。生豬存欄1.5萬頭,其中存欄百頭以上50戶,50頭左右400戶。養殖業年收入400—500萬,占村經濟總量50%以上。運輸專業戶近百戶。依托發展經濟作物,養殖業,運輸業轉化安置農村勞動力1600人,每年組織富裕勞動力300多名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300元。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009年建成使用。位于馬西組,建筑面積260平方米,配齊了黨員、團員、計劃生育活動室、村農技校的軟硬件設施,添置了彩電及各種圖書資料。
2011年底,全村參加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共1935人,參保率達到99.6%,享受人員49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063人,參保率 100%。
馬述道(1922—1947) 馬家村人。1938年赴延安參加八路軍。1944年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被陜甘寧邊區政府授予“勞動模范”榮譽稱號。1946年任八路軍連長,在八月中旬攻打大同的戰斗中,指揮搜索組、掃雷組、爆破組、投彈組、突擊組互相配合,一舉奪取5個碉堡。在兄弟連隊配合下,全殲守敵。1947年任西北野戰軍一縱隊一五八旅七一五團三營副營長,三月在西華池戰斗中,帶領全營,頑強戰斗,在沖進敵碉堡時中彈犧牲,被西北野戰軍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模范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