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張橋村位于張卜鎮轄境東北部,東、南兩面與新建村為鄰,西與廟西村相接,北與藥惠管委會麥張、銀王兩村毗連。l958年為張橋大隊,以大隊部駐地張橋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新立大隊,1972年復名張橋大隊,l984年6月改建為張橋村委會。轄張橋、北劉、南劉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張橋,距鎮政府駐地北偏東3.35公里。2011年有495戶,1898人。以農為主。耕地2740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62公頃,總產3414噸,公頃產7389公斤。有小學、醫療站各l所。
張橋,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東約3.4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從村中東西橫穿而過。2011年有212戶,974人。張橋原為唐寶歷元年(公元825)開掘的高望渠上的一座橋,村建于橋旁,故以橋命村名。此橋故址在村內涇惠七支渠橋南約10米處。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均以“張橋”名按大村載入。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張橋大堡”或“張喬大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張橋”。也有稱張橋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南劉,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東約3.38公里處,涇惠七支渠以南。2011年有136戶,451人。據傳,明初劉姓村民建村,得名劉家。后來部分村民遷往村北,稱北劉,遂改稱此村為南劉。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劉家堡”。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南劉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南劉”。也有稱南劉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北劉,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東約3.6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兩側。2011年有147戶,403人。據談,劉家(今南劉)部分村民北遷于此,在原居之北,故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載有此村,名“北劉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北劉”。《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全村以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為主導產業,目前有溫室大棚20余棟,豬存欄650余頭,雞存欄4500余只,運輸車輛15輛。主導產業占村集體經濟總量的75%以上;連同建材業轉化安置農村勞動力1400余人。
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利用夜晚和農閑時間,組織村民學習種養殖技術。近年來,先后購置了大棚蔬菜種植、養雞、養豬技術等各種科技光盤20多盤,組織開展培訓120多場次,培訓群眾達1200人次。組織開展現場專題培訓。借助各類蔬菜種植大戶的實用技術和有關部門的技術員開展技術指導,進行現場培訓,提高村民種植和養殖技術。
2011年底,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034人,參保率達到99.1%,享受人員289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674人,參保率 100%。
劉仁杰 (1909—1949.03)高陵縣張卜鄉張橋村南劉組人。1930年,參加國民黨三十八軍,歷任補充排長、保安團連長(中隊長)等職,1939年,率全連在黃陵縣起義。起義后被組織派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1年秋,經組織批準返回家鄉做地下工作。1949年3月,在涇陽縣口鎮遭叛徒任貴金殺害。2010年1月26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