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東關村位于張卜鎮轄境東部,南連塬后、張卜兩村,西靠崖王村,北接廟西、新建兩村,東界臨潼區馬莊村。l958年為東關大隊,以大隊部駐地東關村名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先鋒大隊,l972年復名東關大隊,l984年6月改為東關村委會。轄東關、西關、塬常、塬鄧、鄧家溝、上大寨、大寨溝、西窯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東關,距鎮政府駐地東偏北約2.75公里。2011年有647戶,2720人。以農為主。耕地4480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56公頃,總產3369噸,公頃產7389公斤。有小學1所,醫療站l個。
東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北約3公里處。2011年有105戶,515人。據傳,清末因村處奉正原北面陰坡處,且在關家村(今已廢)之東,得名東陰坡。民國初年,又以村在關家村之東改稱東關。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西關合標為“關家”。也有稱東關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西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2.3公里處。2011年有87戶,177人。據談,清末因村處奉正原北陰坡處,且在關家村(今已廢)之西,得名西陰坡。民國初年,又以村在關家村之西改稱西關。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與東關合標為“關家”。也有稱西關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塬常(常當地讀sh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北約4.15公里處奉正原上,東與臨潼區葉家溝為鄰。2011年有78戶,343人。據談,常姓建村于塬上,得名塬上常,清末簡稱塬常。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塬上常”。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原常”。也有誤書為“垣常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塬鄧,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北約3.68公里處,奉正原上。2011年有94戶,421人。據談,鄧姓建村于原上,得名塬上鄧,清末簡稱塬鄧。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塬上鄧”。也有誤書為“垣鄧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鄧家溝,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偏北約4.05公里處,奉正原北側。2011年有66戶,299人。據談,清末鄧姓建村于溝道中,故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上大寨,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l.75公里處奉正原北側原上。2011年有81戶,377人。晚清時期,大寨(今下大寨,屬廟西村委會)及附近村民為避禍亂逃此筑堡自衛,后遂成村。村處原上,故名大寨上堡。清末改稱今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大寨上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大寨溝,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l公里處奉正原北側原下溝道中。2011年有84戶,365人。據傳,村建于元代。因在大寨(今下大寨,屬廟西村委會)附近,又處溝中,故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西窯,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l公里處奉正原北側原下。2011年有82戶,223人。大約民國22年(1933),蕭塬(今屬張卜村委會)大地主席品之擁有大量土地,為耕種方便,在此掘窯供佃戶居住,稱窯上。l958年又以村處大隊轄境最西部,改稱西窯。《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全村以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建材業為主導產業。2011年有溫室大棚20余棟,豬存欄150余頭,雞存欄4000余只,全村有運輸車輛30余輛,建材企業4個。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建材業占村集體經濟總量的80%以上,依托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建材業轉化安置農村勞動力2100余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于2011年,位于東關村4組,建筑面積300平方米。2011年底,全村共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707人,參保率達到99.3%,享受人員369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2252人,參保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