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杏王村位于張卜鎮轄境西北部,東靠廟西村,南接曹家村,西鄰榆楚鎮安家村,北連榆楚鎮皇冊村和鹿苑街辦田家村。l958年為杏王大隊,以大隊部駐地杏王村名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五一大隊,1972年復名杏王大隊,l984年6月改為杏王村委會。轄杏王、陳楊村、南田、西張、西吳村、吳家莊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杏王,距鎮政府駐地北偏西約3.4公里。2011年有584戶,2009人。以農為主。耕地2990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62公頃,總產2675噸,公頃產7389公斤。有小學、醫療站各l個。西禹公路縱穿境西。陳楊村為元代天文學家楊恭懿(謚文康)的故里。
杏王,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西約3.7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涇惠七支渠改線后在村西拐彎處東過。2011年有137戶,514人。據傳,明中葉有一名王吉者建村于杏林旁,故名杏王。又傳,村側圣母宮內原設有社學,取孔子杏壇設教之意,美稱其為“杏壇”。王姓建村于其旁,故稱村為杏王。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及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均載為“杏王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陳楊村,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西約3.5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從村中東西而過。2011年有121戶,458人。據談,村建于金代。系來自河南一陳姓和元代天文學家楊恭懿的先祖所建,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陳陽”。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始記為今名。《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民國時村側有棗林,結實不大,但酸甜可口,酒味濃厚。
南田,位于鎮政府駐地北偏西約2.93公里處,西禹公路以東,涇惠七支渠南側。2011年有79戶,256人。據談,因田姓建村于陳楊村附近而得名陳楊田家。民國32年(1943),又以村處田家(今屬鹿苑街辦田家村委會)之南,更為今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田家村”。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陳楊田村”。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無載。也有稱探花(彈花)田家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西張,位于鎮政府駐地北約3公里處,涇惠七支渠南側。2011年有85戶,274人。據談,清初以張姓建村于三皇廟(今廟西小學處)西而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西張家”。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西張堡”。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西張村”。《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西吳村,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北約3.9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涇惠七支渠西側。2011年有86戶,296人。村建于元代,因處吳家莊(今吳西莊,屬廟西村委會)西而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即記為今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西吳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西吳”。也有稱吳西、吳南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吳家莊,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北約4.25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涇惠七支渠西側。2011年有76戶,211人。據談,因在西吳村旁,故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即記為今名。也有稱吳西村的。《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改革開放后,村上發展大棚種植、花卉示范園、養雞等主導產業,推動了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主導產業年收入200萬元,占村集體經濟總量的60%以上;依托發展主導產業,轉化安置農村勞動力400多人。2011年底,全村共參加新型社會養老保險1163人,參保率達到99.5%,享受人員27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494人,參保率 100%。
杏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于2007年7月,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各項配套設施健全,配有辦公桌椅、電視機、碟機、電腦、空調、報刊書籍等。
楊天德 字君美,陳楊村人。金興定二年(1218)進士,歷官至轉運司度支判官。任隆德縣(今寧夏六盤山區)令時,被元兵圍困,冒死完成請援使命。解圍后,建立治縣規約,醫治戰爭創傷,打擊豪強惡霸。慶陽被圍時,任安北(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東南部)縣令,主帥使之兼祿事并鎮撫軍民,同時又兼理府事。守城拒敵一年多,居民餓死殆盡。奉命調京師時,嘆息說:“我既不能救民之死,又不能掩蓋其尸骨而去,我不忍心呀!”戰亂中竟留任一月多,收葬全部兵民尸骨。晚年特別喜讀《大學解沿》及程頤、程顥著述。眼睛昏花看不見時,讓其子讀誦,從早到晚聽之以自樂。卒年79歲,葬奉正塬之先塋。許衡撰有墓志銘。
楊恭懿(1224—1294) 字元甫,號潛齋, 謚號文康,楊天德之子。元代學者。蒙古至元七年(1270),朝廷征召,未赴。元至元十年(1273),元世祖派協律郎申敬來召,又以疾辭。十一年(1274),太子下教中書,像漢惠帝聘四皓一樣再聘,勉強至京師。時議設立取士科,遂建議“今欲取士,應當詔令有司,薦舉有行檢,通經史之士,試以經義,論時務策。能從事實學,則士風淳樸,民俗趨厚,國家得才。”被采納。不久歸鄉里。十六年(1279)應召授太史令,同大學士許衡、天文士王恂、郭守敬等人修定時歷,遍考自漢以來歷書四十余家,創立新法,精思測算,修成《授時歷》。歷成辭歸。后三次召用,皆不赴。
自幼讀書,隨父避亂,從不廢弛學業。家貧,鄉鄰接濟皆謝絕不收,親身勞動維持生活。閑暇時則研讀群書,尤精于《易》《三禮》《春秋》,爾后又研讀《四書集注》《太極圖》《小學》《近思錄》等書。“志于用世”,“恥于章句”,逐漸形成自己“窮理反躬,一乎持敬”的關學主旨,成為元代關學復起的重要人物。從學者甚眾。著有《潛齋遺稿》多卷。《元史》有傳。葬奉正原先塋,今張卜村西,墓碑尚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寅 字敬伯,恭懿之子。生而穎悟,盡通六經、百司之學。曾為周至縣尹,至任時間不長,積年弊政,剖祛無遺。后升陜西行臺監察御史。因進治世之奏,轉江南行臺御史和監察御史。又上奏言江、淮河灘之地,多為豪強占種,宜按地征租。大德十年(1306)出任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后又任山東東西道。所到之處,伸枉黜濫,風紀振揚。至治三年(1323),遷西蜀四川道憲使,進階朝請大夫。泰定二年(1325),朝廷感念其老成,遂命為集賢學士,國子祭酒。卒年73歲。編修趙晉撰有《神道碑》。
邢子舟(1914—1965) 又名邢之舟,原名邢崇道。杏王村人。童年父親病故。幼年聰明好學,博人喜歡。六歲時在本村私塾上學,學名崇道。后相繼考入三原渭北初級中學、西安市中山高級中學讀書。1932年在西安中山中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書記,后擔任團省委巡視員等職務。是年組織學生砸了國民黨陜西省黨支部。后與韓學禮等回到高陵,組織縣城草市小學學生砸了國民黨高陵縣黨支部,封了門,并向偽縣政府提出,要求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同年參加西安學生痛打反動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斗爭和反對國民黨校長黎青嵐的斗爭。
1933年6月因叛徒潘士杰告密在西安被國民黨逮捕。受不了敵人的酷刑,自首后被釋放,回到高陵在草市小學教書。1934年逃亡北平。西安事變前夕回西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人民協社”。1937年2月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一期學習,畢業后回高陵,經周藝軒、許宗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秋至1940年夏,任臨潼縣櫟陽區地下黨區委書記。1940年夏返回邊區政府,在中共陜西省委供給科工作。同年秋參加邊區行政學院第一隊學習。1941年任邊區稅務局稅收科科長,后任邊區關中分區稅務局局長。1946年至1947年曾任中共關中地委社會科副科長、關中地委供給科科長。完成安全護送中共中央領導人李先念、陳少敏等從陜南過關中回延安的任務,并發展地方武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
1949年初,被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為高陵縣縣長,縣保安大隊大隊長,先后在白水、澄縣、耀縣、富平等地隨軍行動,舉辦干部訓練班,培訓地方干部,為解放高陵及縣政府的接收工作做準備。
1949年5月13日高陵解放。5月17日縣委成立高陵縣游擊大隊,任大隊長。帶領縣政府工作人員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支前、清匪、反惡霸運動,積極建立基層政權,籌備召開高陵縣第一屆農民代表大會。1949年秋陰雨49天,災情嚴重,帶領干部,冒雨赤腳跑了20多個村莊,排水抗澇,發動群眾,募捐自救。后調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運輸部業務科任辦公室主任。1953年任西北行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1954年11月15日西北局組織部因其在1943年整風審干時,對1933年被捕問題交代不徹底,審查后決定開除黨籍。1955年調國務院出國工人管理局辦公室工作,后任國務院商業部組技局儲運處處長。其間曾多次找中央組織部、商業部黨委,要求恢復黨籍,但終未如愿。1965年5月15日病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