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高陵縣地處關中平原中心地帶,渭河涇河交匯于此,土地平曠,川原相接,水利便捷,農業發達,素有關中平原白菜心之美譽。自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此建立村落,繁衍生息。已出土的有馬南、灰堆坡、米家崖、楊官寨等遺址。到了周秦漢唐,高陵又是京畿之地,人口迅速增加,村落密度增大,后經宋元明清不斷發展,村莊數量已基本固定下來,形成一村一城的格局。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飛速發展,人口成倍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提高,村莊打破原有城墻的限制,規模日益擴大,數倍于前。
史載:宋時高陵有自然村莊109 個,元初有119 個,明嘉靖時有名者75 個,清光緒十年(1884)有421 個,民國時期有353 個。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農業合作化及人民公社的實行,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小村莊向大村莊合并。20 世紀中期,因水利灌溉和涇惠渠地下水位上升,50 多個自然村受漬水危害,向高處遷移。2013 年高陵縣擁有88 個行政村和423 個自然村。
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高陵縣加大工業化進程,20 余年建成涇河工業園,為高陵的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使高陵由農業大縣轉身為工業強縣,躋身陜西十強縣和西部百強縣之列。園內一大批村落被工業區所覆蓋,村民轉為居民,村落變為新型社區居住模式,部分村落已經或即將消失,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這種情況下,高陵縣地方志辦公室及時編纂《高陵村落記憶》一書,用文字和圖片記錄現存和已經或即將消失的村落。經過辛苦收集,認真整理,數易其稿,這本書即將出版。
《高陵村落記憶》全面記述了各個村落的來歷、組成、變遷、人口、生活環境、村莊建設、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帶有濃厚的高陵味道。讀了此書能夠深深感受到高陵縣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和人民生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