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位于張卜鎮轄境西南部,地跨渭河兩岸,東接張家、塬后兩村,北靠崖王、東關兩村,西連榆楚鎮馬北村,南與耿鎮耿北村相接。1958年為張卜大隊,以大隊部駐地張卜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戰鋒大隊,1972年復名張卜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張卜村。轄張卜、蕭塬、馬家、小寨、蕭塬溝、馬家溝 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張卜村,距鎮政府駐地東偏南約 0.2公里。2011 年有492戶,2080人,以農為主。耕地 2670畝,全可灌溉。主產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403 公顧,總產2978噸,公頃產7389公斤。有中學、小學各1所。境內有抽水站、派出所、衛生院、供電所等單位。小寨村東南有元代科學家楊恭懿墓。
張卜 位于涇惠九支渠南側,鎮政府駐此村。有162戶,689人。據傳,清初有一個叫張卜的人在此定居,村名依其名。清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始載有此村,名“張卜家”。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張卜村”。《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蕭塬 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0.8公里處,奉正原上。有87戶,343人。據傳,明中葉即有此村。村在原上,蕭姓居之,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做“蕭家莊”。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記作“蕭家塬”。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肖塬家”。《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蕭塬溝 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0.75公里處。據傳,明中葉,蕭姓在此建村,村在奉正原溝中,故名。民國30年(1941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史記有此村名,名“肖垣溝。”《高陵縣志》(2000)記為此名。
馬家 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約05公里處,涇惠九支渠旁。有90戶,391 人。據傳,明中葉,有滹沱河畔(在今河北省境內)馬姓人家遷此居住,為懷念其故里稱村為今滹沱馬家。后人多不知其含義,誤稱為今古渡馬家。清雍正十年 (1732)《高陵縣志》記作“金普陀馬家”。光緒七年(1881(育陵縣續志》記作“今古渡馬”。民國30年 (1941)《高陵縣續志》記作“今古渡馬”。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簡記為“馬家”。《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馬家溝 位于鎮政府駐地東約0.5公里處,涇惠九支渠東側。據談,明末建村,以村民姓氏和地處溝中而得名。諸圖、志無載。《高陵縣志》(2000)亦記為此名。
小寨 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偏南約1.18公里處,西禹公路東側,涇勘惠九支渠南側。有153戶,656人。據傳,元代有少數軍戶在此筑寨屯田,故路。此村又在西小寨之東,又稱東小寨。消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志》記作“小寨東莊”并注明為軍戶所居。 光緒七年(1881)《高陵縣續志》 記作“小寨東”。民國30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小寨東村”。村東農田有楊恭懿父子三人墓,今僅存楊恭懿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