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概況】 高陵縣地處陜西關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城區北部,東靠臨潼區,南接灞橋、未央兩區,西連涇陽縣、咸陽市渭城區,北臨閻良區、三原縣。屬西安市近郊縣,距西安鐘樓20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7公里,與西安市行政中心、地鐵張家堡站一河之隔。西禹、西銅高速、210國道穿境而過,西安至延安、西安至侯馬鐵路橫貫南北,涇河火車站位于其中。
2011年,高陵縣轄7鎮1鄉,88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740個村民小組。全縣總面積294平方公里,全縣戶籍總人口308564人(其中農業人口195948人),人口密度1050人/平方公里。男女性別比為100.1﹕100。人口出生率為12.9‰,死亡率為2.8‰,自然增長率為10.1‰。縣域內有6個少數民族,共95人。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8.3億元,較上年增長20%,較2006年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2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7億元,較上年增長34.7%,較2006年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3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7.61億元,較上年增長33.4%,較2006年翻了近兩番,年均增長2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32.49億元,較上年增長22.3%,是2006年的6.08倍,年均增長3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8億元,較上年增長20.2%,較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22.52%;農民人均純收入9053元,較上年增長27.4%,較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21.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3元,較上年增長16.9%,較2007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9.41%;三次產業結構發展為9.0﹕80.2﹕10.8,與2010年的8.1﹕80.5﹕11.4,第一產業上升了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第三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
2011年,高陵縣綜合實力進位到 “中國西部百強縣”第63位、“陜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第五位,在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上榮獲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十大范例縣、在第十二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西部洽談說明會上,榮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連續八年位列全市目標責任綜合考評優秀等次。
經濟與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表
指 標 | 單位 | 數量 | 比上年增減(%) |
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188.3 | 20 |
第一產業 | 億元 | 16.93 | 8.1 |
第二產業 | 億元 | 150.99 | 22.2 |
第三產業 | 億元 | 20.38 | 12.9 |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 億元 | 7.00 | 34.7 |
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 億元 | 12.38 | 23.3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 億元 | 177.61 | 33.4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14.8 | 20.2 |
工業增加值 | 億元 | 138.2 | 21.5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億元 | 132.49 | 22.3 |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 億元 | 23 | 12.7 |
實際利用外資 | 萬美元 | 1060 | 1.0 |
實際利用內資 | 億元 | 16.96 | -3.9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0313 | 16.9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元 | 9053 | 27.4 |
【財政收支】 2011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0031萬元,完成預算的113.8%,較上年增長34.7%。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0436萬元,完成預算的100.1%,較上年增收2102萬元,增長31.79%;地稅部門完成35845萬元,完成預算的107.17%,較上年增收9222萬元,增長44.36%;財政部門完成23750萬元,完成預算的132.9%,較上年增收5884萬元,增長39.3%。政府性基金收入116651萬元,完成預算的166.6%,較上年增長113.5%。
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38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7%,較上年增長20.7%;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20220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8.2%,較上年增長112.2%。
【農村和農業經濟】 2011年,高陵縣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的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支持“三農”力度,全年“三農”支出達到7.96億元,較上年增長10.6%,有效調動了農民生產生活積極性,全年糧食總產量達20.8萬噸,單產創歷史新高。全年新發展日光溫室大棚666.67余公頃,共引進新產品15個,十萬畝設施農業發展良好。奶畜等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全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產值23億元,較上年增長12.7%。
農民素質提高,收入增加 加強對農民素質培訓工作,積極實施“雨露工程”,全年累計培訓農民工1.4萬人次,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6.04萬人次,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累計達到55個。德鑫農貿市場一期建成投用,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平臺,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民收入的有效增加提供了更多的途徑。農民人均純收入9053元,較上年增長20%。
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2006-2011年累計流轉土地4600公頃,建成藥惠萬畝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通遠鎮現代設施農業核心示范區等特色基地8個,十萬畝現代設施農業基地總面積突破3333.33公頃,早第七屆中國果菜產業發展論壇上榮獲全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果菜產業科技創新十強縣等稱號。
【工業】 高陵縣以園區為承載的現代工業蓬勃發展,2006—2011年共引進工業項目234個。中鋼西重、陜西博維、金風科技等88個項目建成投產,寶石西安專用管、陜西斯柯達等54個項目落地建設。裝備制造、醫藥化工、新型材料、總部經濟、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導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以陜重汽為龍頭的汽車制造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11年,園區累計引進企業397家,投產企業293家。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138.2億元,較上年增長21.5%,占GDP比重為7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32.49億元,較上年增長22.3%,占到全縣工業增加值的94.2%。全縣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五年以年均25%以上的增速快速增長。全年涇河工業園稅收收入達到55808萬元,較上年增長35.1%。同時,加強與共建區溝通協調,促進共建區收入及時足額劃轉,全年共建區劃轉稅收完成6927萬元,較上年增長7.4%。園區依然是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生命線。
【城鄉建設】 2011年,高陵縣城園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城鎮化率較2006年翻了一番,達到62.4%。
投資5000萬元的縣城集中供熱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涇河工業園南區截污干管基本完成。汽車零部件園四橫路已竣工驗收;五、六、七、八、九橫路已完成路面鋪設。總投資606億元的鹿苑大道南延渭河大橋及南北引線已開工建設。黑河供水范圍不斷擴大,保證了群眾飲水安全。縣城垃圾填埋場正式投入使用。涇、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推進,
完成了縣城街景改造擴容,提升了縣城品味。全年共計更新、改造路燈、景觀燈285套。街景改造不斷完善,城市綠化面積累計達到50.12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開通了5條城園一元公交,方便群眾出行。
2006—2011年,新建改建涇未渭河大橋、西高路等城鄉道路146公里,啟動了涇渭分明旅游專線、渭河公路大橋等道路工程。開通了5條市級公交、5條城園一元公交和4條農村客運班線,實現了城鄉公交線路全覆蓋。大唐供熱、鹿城供熱、供黑河水、垃圾填埋、通遠污水處理站、縣城和園區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成投用。低壓電網改造、有線電視、網絡通訊、道路硬化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率先推行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了10個鄉鎮環衛站,招聘農村保潔員608名。縣鄉村三級環衛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形成。85個行政村達到新農村建設標準,長慶高陵生活區規模不斷擴大,車城花園、天正花園等55個住宅小區建成投用。改造街景1萬平方米,新建成的城市運動公園運動場、涇渭體育運動中心等4個城市公園和廣場,城鄉環境不斷優化。榮獲全國平原綠化模范縣、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等稱號。
【統籌城鄉】 2011年,高陵縣統籌城鄉在機制體制創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新社區建設和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以“城鄉統籌成效顯著”被評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十大范例縣”。
按照“規劃一體、產業協同、資源共享、服務均等”的思路,科學編制了《高陵縣統籌城縣發展戰略規劃》和8個專項規劃。全省率先推行城鄉一體的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12.8萬人,參保率達到95%,為2.8萬名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5960萬元。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2個鄉鎮12個行政村發放各類產權證書4000余本。全省率先啟動戶籍一元化改革和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工作,6472戶2.6萬名農民享受到居民待遇。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組建了高陵陽光村鎮銀行、高陵三陽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開通了匯通、惠和小額貸款公司,實行了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縣域10余家金融機構服務企業、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西北首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試行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發放涉農貸款1.79億元。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抓手,進一步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546.67公頃,累計達到4600公頃,流轉土地中大部分土地已實現了規模經營。
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了東樊村、何村新社區和田家、姬家集中安置區建設,為解決“農村發展缺資金、城市發展缺空間”問題探索了新路子。截止2011年,田家村集中安置區已進行分戶驗收,商業用房全部竣工驗收,村民回遷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東樊村社區安置樓已全部竣工并驗收,新居鑰匙已發放村民;何村新社區21棟主體封頂,6棟完成室內外粉刷,室外道路、給排水等基礎配套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姬家集中安置區16棟安置樓主體封頂,4棟正在抓緊建設。
【招商引資】 2011年,高陵縣堅持“招大引優、招名引強”的思路,繼續多方式、多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積極主動與項目單位進行對接,全年共簽約項目17個,總投資85.05億元;利用外資項目2個。全年實際利用內資16.96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00%,較上年增長-3.9%;實際利用外資1060萬美元,完成年任務的100%,較上年增長1.0%。
堅持廣借外力形成發展合力,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不斷筑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基礎,深入推進與經開區全方位合作,實現規劃銜接、理念銜接、項目承接,實現更大發展。積極推進與大項目、大企業的合作,圍繞關天規劃的實施和渭北產業聚集區建設,全力打造高陵千億元先進制造業基地。與城三區的共建總面積7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簽約啟動,打造千億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基礎更加堅實。目前新城區已啟動合作共建區基礎設施建設,碑林、蓮湖已完成規劃工作,簽訂入區項目協議16個,其中新城區3個,碑林區10個,蓮湖區3個。
【重點項目建設】 2011年,高陵縣繼續堅持重點項目帶動戰略,以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促進了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任務的全面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177.61億元,較上年增長33.4%。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4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81950萬元,105個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02億元,投資和形象進度都達到了年度目標任務要求。同時過10億元的重大項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商貿流通】 現代服務業日益繁榮。引進金融、保險機構12家,新增大型酒店、超市22家,培育形成商業街5條,發展“萬村千鄉市場”農家店208個。涇河工業園南區“退二轉三”步伐不斷加快。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億元,較上年增長20.2%,較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2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98.3億元,較上年凈增加19.1億元,貸款余額20.7億元,較上年凈增加3.5億元,金融業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各項事業】 科技事業 2011年,高陵縣緊緊圍繞汽車零部件、石油裝備、設施蔬菜等重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從強化政策、資金、人才保障等方面積極引導企業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行動,共申報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9項,審批立項8項,爭取科技經費共591.5萬元。“民生八大工程”科普惠農富民計劃項目市級補助資金5萬元。“一站、一欄、一員”項目補助資金1.5萬元。縣級科學研究與開發經費完成1200萬元,完成原定目標的150%,安排縣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高陵縣現代農業科技創業基地建設”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榮獲科技部2011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科技進步先進縣,被中國地震局認定為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教育事業 全年教育支出達到27825萬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3%。投資416萬元實施了“均戶一個大學生工程”和“蛋奶工程”。投入692萬元,使全縣3038名幼兒和5690名高中生享受到學前一年和普通高中免費教育。建成寄宿制學校9所,啟動了縣第二幼兒園和6所鄉村幼兒園建設。縣一中、三中晉升省級標準化高中,縣職教中心晉升省級重點,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教師結構不斷優化,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全縣高考二本上線人數1194人。
衛生事業 全縣醫療衛生支出達到13439萬元,較上年增長5.2%。縣醫院、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標準;改造提升10家鄉鎮衛生院和143家農村甲級衛生室并實行聯網管理;總投資1.98億元的縣醫院遷建項目正式啟動,已投資360萬元。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投資541萬元實現了藥品的三統一、縣鎮一體化試點和鄉村一體化工作。全縣新農合參合人數為21.69萬人,參合率為99.6%。合療籌資標準從230元提高到300元。實行了80歲、90歲以上老人住院按80% 、90%的比例報銷政策。榮獲全國中醫工作先進單位。
文化廣電事業 縣圖書館、體育館及49個農家書屋、79個健身廣場、7個鄉鎮文化站建成投用,體育場改擴建、文化館遷建項目的實施,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率達到100%。完成了縣劇團、電影公司的轉企改制。完成了縣文化館、圖書館、電視臺等3家公益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機制改革。舉辦了慶祝建黨90周年“唱紅歌、頌紅詩”大賽。全年共舉辦和組織各類群眾文體活動百余場次。開展了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動。數字高陵不斷推進,廣播電視實現縣域內全覆蓋。
社會保障 2011年,全縣社會保障支出17346萬元,較上年增長53%。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3960元和1680元,全年為城鎮低保1832戶3111人,發放城鎮低保金1126.19萬元,月人均補差291元;農村低保3369戶10447人,發放低保金1282.03萬元,月人均補差104元,低保達標率100%。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發放標準從80元提高到100元。五大基本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社保體系不斷完善。實施了公務員津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提高了自收自支人員工資待遇。建成廉租房240套,改造農村危房500戶,啟動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全年為249名五保戶發放供養金299.84萬元。縣五保供養中心居住五保老人112人,集中供養率45%。全年共為各類優撫對象發放撫恤金555.43萬元。建立縣級糧食儲備7500噸,糧食安全得到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成投用,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4萬人次,勞務輸出2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勞動就業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55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687人,勞動力轉移就業達60082人次,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4萬人次,勞務輸出2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縣小額擔保貸款為167名人員提供小額擔保貸款654萬元。
人口計生 全省率先建成了10個鄉鎮人口信息管理中心。榮獲西安市人口目標管理責任考核一等獎,榮獲省級計生綜合服務、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
【節能減排】 2011年,高陵縣萬元GDP綜合能耗預計下降4%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 。完成 COD減排456噸、SO2減排145噸。著力推進結構減排,否決重污染或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區域總體規劃的建設項目入駐我縣;著力推進技術減排,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加大整治力度,實現了節能減排任務的全面完成。
【精神文明建設】 2011年,高陵縣按照《西安市2011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的要求,結合高陵實際,圍繞“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城鄉統籌,全力打造繁榮文明和諧幸福的現代城市新區”的工作中心,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和“務實、管用、對路”的工作要求,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公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得到提高,社會誠信建設得到加強。
在西安市首屆道德模范評選中2人獲提名獎。申報創建全國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2個,市級文明單位3個,縣級文明單位10個。評出“十星級文明戶”1254戶,“五好文明家庭”180戶,好媳婦、好婆婆56人,“文明市民標兵”村民11人,共創建各級文明村46個,占全縣88個村的52%。舉辦了陜西省第五屆戲曲紅梅大賽,演出14場次,觀看群眾30000人次。城鄉共建活動組織52個部門進行文化、信息扶貧,訂閱黨報黨刊468份,共計141804元,分別與8鄉鎮2個涉農管委會的38個村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下派114名干部開展幫扶共建活動。投資1200余萬元用于農村文體硬件設施建設,新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站3個,鞏固提升村級文化室70余個,新建農家書屋30個,配發圖書1400余冊、音像制品100余冊,書柜5個、滅火器1只,普及率達到88%,達到了“五有”和“三落實”。
開展“平安校園”建設活動,30多所中小學舉辦了“告別三吧一廳”簽名活動,共發放倡議書20000余份,引導學生健康上網。開展了 “百部優秀影片進校園”活動,演出123場次,20000余名中小學生觀看。組建了800余人的高陵巾幗志愿服務隊伍,為留守兒童捐錢捐物。組織文化、工商、公安等9部門開展專項檢查40次,出動執法人員280余人次,辦理行政處罰案件6起,檢查網吧220多家次、娛樂場所40家次、印刷復制企業30家次、書報刊經營門店21家次、音像制品經營門店15家次;取締游商地攤5家、非法演出3起;收繳非法報紙、期刊35份、盜版圖書400余本,盜版光碟610余張。發揮“五老”余熱,舉辦了法制報告會15場次,禁毒圖片展10場次,個人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報告會10場次,環境保護教育報告會5場次,共計10000多人次參加。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011年,高陵縣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以世園安保為重點,以提升“兩率一度”為目標,扎實開展“一個建設、兩項活動”,全面落實綜治維穩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城鄉統籌,為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幸福的現代城市新區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全縣投資環境大提升活動中,園區所有企業都設立了警務室,35個重點企業設立了投資環境監測點,開展排查整治20次,舉辦公開處理大會5次,有力地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
在平安創建活動中,創建省級“平安家庭”示范村4個、“平安家庭”示范戶66戶。加大宣傳力度,舉辦“迎世園、創平安、促和諧”剪紙藝術大賽,共征集作品400余件,投資2萬元制作展板100余份,并對優秀作品進行獎勵。組織法官上街頭,開展宣傳活動6次,發放資料5000余份,接待群眾800多人次,懸掛橫幅20余條。縣檢察院成立“檢察官宣講團”,在全縣10個鎮(管委會)進行宣講,發放資料870份,征求意見表295份,走訪社區30次、接訪群眾230人。
在創新社會管理中,對流動人口進行登記、辦證,實行一人一卡制,全年登記暫住人口信息13647條,辦證13647件,辦證率100%。對全縣148名在庫刑釋解教人員,實行建檔管理,并進行幫教安置。加大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為全縣159所學校,招錄安保人員68名,選聘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114名,舉辦法制講座培訓97場次。并對22所學校新裝監控設施,總點數達到243處。破獲“三電”案件12起,打擊處理32人,保障了電力設施的正常運轉。鹿苑鎮群眾段瓊獲“勇擒歹徒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對全縣1136個新興經濟體(新成立303個)、33個新興社會組織(新建2個)進行嚴格審批、年檢。
在群防群治工作中,在343名專職巡防隊員的基礎上又錄取了100名臨時性隊員,花費10萬元購置了統一的服裝及裝備,設立治安卡點2個,購置巡邏警車2輛,組建了12100余人的義務巡邏隊員,截止2011年,專職隊員累計投入達1677.06萬元,臨時性巡防隊員累計投入94.68萬元,財政撥付70萬元作為世園安保專項經費。
在綜治基層建設中,全市率先設立了鄉鎮(管委會)綜治委副主任,實現了專人專職。組建了縣、鄉(鎮)、村三級巡邏隊伍。投資317.8萬元新安裝監控探頭425個,監控探頭總數達2132個,總投資計2833萬元,二、三級監控聯網率達到100%。
在嚴打斗爭中,全年共立各類刑事案件1680起,破獲519起。檢察院共審查逮捕案件185件293人,批準逮捕166件270人,不批準逮捕17件20人。縣法院全年受理案件1516件,已審結1287件,審結率84.78%。公安局出動巡邏警力34850人次,車輛6800臺次,盤查可疑人員12798人,可疑車輛5774臺,盤查錄入信息4404條,巡邏中破獲案件2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9人,救助及好人好事75件,疏導交通37起,處理各類案件14起。張貼治爆緝槍通告1200余張,收繳管制刀具22把,槍支2把,子彈35發。開展消防工作,共檢查社會單位824家,出動1670人次,發現火災隱患和違法行為334處,督促整改306處,下發整改通知書229份,行政處罰決定書27份,責令“三停”單位7家,拘留4人,警告1人,被授予全國“清剿火患”成績突出單位。并開展了“地溝油”、“瘦肉精”和清理黑作坊黑窩點等專項活動。
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全縣10個鄉鎮(管委會)、88個行政村、6個社區均建立了調委會,還建立了2個企業調委會,人民調解員505名。排查矛盾糾紛700件,化解694件,成功率99%。法律援助共接待法律咨詢2404人次,來電咨詢452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45件,其中民事訴訟案件71件,非訴訟案件72件,刑事案件2件,代寫各類法律文書186份。在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活動中,排查矛盾糾紛253件,調解250件,調解率99%。在鄉鎮、村建立了1000余人的維穩信息聯絡人及維穩信息員隊伍,共收集各類維穩信息120條,其中向市上提供有價值的信息8條,組織召開維穩信息分析研判會12次,提供調研文章4篇。通過縣信訪接待中心,接待群眾來訪142批1127人次,調處解決不穩定問題116件。
被省委依法治省領導小組授予“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并連續七年榮獲全省“三無”區縣稱號。(縣志辦)
高陵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紀委負責人
縣委書記 李 毅
副 書 記 范九利 胡建超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張儒運
副主任 張少華 王 龍 張保才 陳新武
縣 長 范九利
副縣長 張韶輝 張水利 王曉玲(女)
縣政協主席 張新興
縣政協副主席 曹秀芳(女)趙軍民
紀委書記 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