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地貌類型
本縣總面積294平方公里。大面積為涇渭河沖積平塬區(一級階地),小面積為黃土殘塬(二級階地)及涇渭河道與河漫灘。
涇渭河一級階地 在縣境大面積分布,屬關中沖積平塬的一部分。階面平坦,高出河面5~20米。由全新統早期沖積層和底部粘質砂土、砂及礫石層組成,約占縣境總面積的76.7%左右。
涇渭河二級階地 分布張卜、馬家灣一帶的奉正塬(白莽塬)與鹿苑塬(梁村塬)區,屬殘塬地貌。階面微向河谷傾斜,高出河面20~30米,高出一級階地3~12米。上部為更新統晚期風積黃土層,下部為晚更新統早期沖積砂、粉砂質粘土、卵石層。占全縣總面積的14%左右。
涇渭河漫灘 分布于涇、渭河兩側,地面平坦,高出河面0.7~7米,常被水淹沒。由全新統晚期沖積層和下部粘質砂土、砂、砂卵石組成,約占縣境總面積的3.7%左右。
涇渭河水域涇、 渭河自西向東,在涇渭堡村東北交會,流經縣境南部,水域占全縣總面積的5.6%。
地貌特征
全境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海拔357.5~414米,相對高差56.5米。北部平川,偏南部為塬、灘。平川地總勢由西北向東南以1.8%~2.7%的比降傾斜,中間有少量槽、碟洼地分布。塬地總體窄平,臺升較低,略有起伏,由西向東以1.3%~3%比降傾斜。塬面上有條形溝,為水沖涮而成,各向塬的南、北向敞開。灘地總勢低平,海拔357.5~360米,由西向東比降為0.7%~2%。
地貌變化
水土流失及工程地質現象為地貌變化的主要形式,分布黃土塬區的晚更新統晚期的風積黃土區。因風積黃土具有結構疏松、空隙度大、垂直節理發育、天然含水量低、易崩解、粘聚力小、抗剪、抗壓強度低等特點。當遇水浸濕時體積迅速減小而發生形變(濕陷性)。一般相對濕陷系數在0.029~0.199(小于0.02者不具濕陷性)之間,內磨擦角在21°~22.5°(坡角大于30°者邊坡穩定性變差)之間。
水土流失 由于晚更新統風積黃土的如上特點,加之關中盆地近期以來處于緩慢上升期,且上升速度南大于北,形成地面不平衡運動。因此,涇、渭河道不斷向北侵蝕遷移。據縣科委1985年調查,渭河道的北移速度為2米/年,因而不斷在奉正塬、鹿苑塬南側形成陡崖。另外,塬北一些沖溝也形成陡崖或陡斜坡,這些部位在流水的不斷侵蝕下或遇水(如暴雨、雨季等)后,常會出現滑坡、崩塌、瀉流等現象,造成水土流失及對建筑物、農田的破壞。
工程地質現象 在黃土塬區,由于水渠漏水,農田灌溉及地表、地下水的滲透,促使黃土濕陷,經常出現陷穴、裂縫、黃土漏斗等現象,尤以水渠兩旁及機井附近最為發育。據縣科委1985年調查,一般呈現為橢圓形塌陷,長軸半徑15~20米,個別長軸半徑100米,深度在60~80公分,最深達1米。對建筑、興修水利、農田灌溉等造成一定困難。
地表資源
地表粘土和涇渭河沿岸比較豐富的砂與礫石,是鋪設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