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灌木草原帶。成土母質為黃土,地形分為臺塬、殘塬、川地平塬和灘地。為涇惠灌區腹地,是古老的農業區。地帶性土壤自然植被破壞后,在殘留臺塬褐土基礎上經長期耕種培育而成婁土。由于地形部位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差異,形成了多種巖成、水成和耕種熟化土壤。成土條件特點是強烈的生產活動和地域性條件的影響,掩蓋了生物氣候的地帶性影響。
粘化過程
粘化過程為縣域殘留臺塬上婁土發育的主要成土過程。在風化和土壤形成過程中,土壤原生礦物變為次生粘土礦物,以及部分土壤粘粒被機械淋溶淀積在土體內一定部位上,這些粘粒填充了一部分土壤空隙,使土壤結構體外有褐色膠膜披覆,土體緊密,吸水性強,由于濕脹干縮,熱脹冷縮的作用,形成似棱柱狀結構。粘化層結構明顯,粘粒含量與其它各層有很大差別。婁土剖面一般粘粒分配,耕作層7%~19%,粘化層15%~20%,母質層10%~17%。
碳酸鹽淋溶和淀積過程
黃土母質富含碳酸鈣。經風化形成的可溶性鹽,在中性或微堿性環境條件下,被淋溶淀積在土體一定深度形成鈣積層。碳酸鈣含量一般為20%左右。淋溶和淀積程度受成土年齡、母質、水分、地形部位等因素影響,婁土下伏自成褐土,粘化層淋溶作用比較強烈,但淋溶不充分。塬面上土壤鈣積層淺而薄,低平洼地鈣積層深而厚。
有機質累積過程
由于數千年來的耕作施肥及其暖溫半干旱季風氣候條件下,構成一定微生物群落,在此環境下土壤有機質礦化快,積累少,形成土壤弱腐植質化的特點。剖面腐植質層一般厚30~40厘米。由于腐植質更新快,小分子的富啡酸常來不及進一步聚合成大分子胡敏酸,故胡敏酸與富啡酸之比小,耕作層稍大于1,腐植質層約1.32~1.55厘米。
耕作熟化過程
由于耕作施肥和堆積覆蓋作用,使原自然褐土披復了數十厘米的熟化層,形成了不同于褐土土體構型和屬性新型的農業土壤婁土。此外,通過農田基本建設工程,變更地形,平整土地,開溝排水或引水灌溉,改造低產田成高產田。
灌溉淤積過程
縣川平地屬于灌淤土壤。幾千年來的灌溉歷史,使原來鹽堿沼澤不毛之地,淤積迭加成厚層的土體,淤積層一般厚數十厘米,厚的達數米。經耕作熟化已發育成一個新型的灌淤土土壤。據涇惠渠灌溉試驗站資料,灌溉水含沙量為24.7%~50%,灌溉定額分別為49.4立方米/畝和62.5立方米/畝,灌后落淤增厚即達1.93~4.75厘米和2.43~6.02厘米。僅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涇惠渠灌溉算起,迄今淤厚當是十分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