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縣處于高大秦嶺與強烈下沉的渭 河斷陷地區。寶雞—咸陽—渭南隱伏活動斷裂從縣境南側通過,其走向近似東西而北傾。該隱伏活動斷裂約在臨潼東側開始,西北方向分出一組,其中一支越過臨潼進入本縣境內,切穿張卜鄉、藥惠鄉、鹿苑鎮、通遠鎮、灣子鄉。該支斷裂有4~6年的小地震活動周期,小地震活動頻繁,是監測地震活動的窗口。
本縣歷史上,地震雖屢有發生,但多為異地波及所致。當地發生的10次地震,最大的為4.5級,均為一般有感地震。
地震災情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鎬京地震,涇、渭二水竭。
西漢建昭四年(公元前35)六月初五日,藍田發生5.75級地震,安陵岸崩,壅涇水,水逆流。
西漢綏和二年(公元前7)九月二十五日,長安6級地震,波及高陵,壞城郭,傷百姓。
隋仁壽二年(公元602),長安4級地震,高陵亦震。
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四月十三日,渭華地震,震級六級,震聲如雷,關中尤甚,壞城壘廬舍。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十月,地震。
元泰定元年(1324),奉元路同州4級地震,高陵亦震。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臨潼發生6.25級地震,高陵亦震。
明弘治七年(1494)十月甲申,高陵(34.6°N,109.0°E)發生4.5級地震,震中裂度V。
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丁卯,高陵(34.6°N,109.0°E)發生4.5級地震,震中裂度V。地震有聲。
明正德九年(1514)七月壬申,高陵(34.6°N,109.0°E)發生4.5級地震,震中裂度V。
明嘉靖二年(1523),西安、咸陽、高陵、洛川、漢中皆4級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4日)午夜,華縣發生8級地震,波及本縣,震聲如雷。縣城隍廟傾倒,縣署傾圮,壞民居城郭房舍,壓死無算,3日猶不止。
明隆慶二年(1568),四月戊戌,西安北發生4.75級地震。涇陽、咸陽、高陵城無完室,人畜死傷甚多。
明萬歷十三年(1585)七月丙戌,高陵(34.3°N,109.0°E)發生4.5級地震,震中裂度V。勢如風,聲如雷。
清順治五年(1648),涇陽發生4級地震,震及本縣。
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1931年2月3日),寧夏海原發生8.5級地震,波及本縣。出現一條裂縫很長,小孩可在其中跑,但建筑物損壞不太嚴重。
新中國成立后,1976年9月23日21時55分35秒,在縣城附近,北緯34°29′,東經109°06′發生2.0級地震,少數人有震感,并伴有地聲。
1977年8月23日4時32秒,西安北郊發生2.9級地震,西安、本縣、咸陽、涇陽、臨潼等地有感。
1981年6月29日零時4分55.2秒,在縣城東南,北緯34°24′,東經109°12′發生0.4級地震。
1983年2月16日7時56分7.6秒,在耿鎮北緯34°24′,東經109°06′發生1.0級地震。
1984年4月22日8時29分4.5秒,在本縣與臨潼之間,北緯34°35′,東經109°07′發生1.8級地震,少數人有震感。
1988年12月5日10時49分,在本縣北緯34°32′,東經109°10′發生2.0級地震。
防震抗震
主要措施:觀測地震前兆。歷史上由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人們只能用宏觀或微觀觀測,了解地震前兆。如動物活動異常,則提高警覺;如發現小震,則迅速撤離建筑物。
建立地震管理組織,實行群測群防。1976年唐山地震后,縣成立抗震防震指揮部。1977年又成立縣地震辦公室,具體負責地震科普宣傳,組織群測群防。組建了50多人的群測群防隊伍和20個觀測所。設置5個微觀地震骨干測報點和6個宏觀地震骨干測報點,監測地震的發生。如1984年臨潼發生的2.1級地震,本縣各測報點事前均發現異常現象,及時作了預報。1979年,縣地震辦編制了本縣地質構造和地震裂度區劃圖,為城市建設提供了防震抗震依據。對以前的高大建筑,則實施抗震加固。縣委、縣政府、縣醫院、電影院等單位普遍落實了這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