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歷史上,縣民重視家族興旺發達,崇尚多子多福,早得子早得福,家庭規模較大。富貴之家多為大家庭,宗法觀念強,尊崇封建禮教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特別是農村,講究“四世同堂”、“五代一室”,以此為榮,光耀門庭。40人以上的家庭戶并不鮮見。據《高陵縣續志》記載,清時,李趙村劉同義家八世同堂;臨潼莊蘇汝心家七世同居。貧苦之家因生計艱難,兄弟早早分居,家庭規模相對為小。由于男女皆從事生產勞動,封建禮教束縛較弱,男女較為平等。明弘治三年(1490),戶均18.2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戶均13.9人。清同治元年(1862),爆發陜西回民起義,戰亂中,縣民傷亡慘重,逃徙甚多,戶均人口在5人以上。
民國以來,隨著社會進步、生產發展,家庭規模呈逐漸縮小趨勢。民國二十四年(1935),戶均5.5人。三十六年(1947),戶均5.3人。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生產發展,特別是1970年以后推行控制人口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孩化,戶均人口逐年減少。1949年戶均6.7人,1970年戶均5.5人,1978年戶均4.9人,1983年戶均4.4人,1988年戶均4.1人,1989年戶均4.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戶均4.17人。
1990年,全縣家庭總戶中,單身戶占1.7%,一對夫妻戶占4.6%,兩代戶占68.7%;三代戶占21%;四代戶0.60%,其余為一至四代與其他親屬和非親屬戶。家庭成員平等相處,經濟民主,重視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