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傳統農具
耕播工具有犁、耬、耙、耱、锨、鋤、镢等;運輸工具有鐵、木制大車,獨輪車等;碾打工具有碌碡、連枷等;加工機具有軋花機、石磨、碾子等;灌溉農具有木斗水車、轆轤、滑車等。
新式農具
耕播工具有七寸步犁、雙輪雙鏵犁、畜力條播機等;灌溉工具有解放式水車、鏈輪水車;運輸工具有架子車、膠輪大車等。
機械農具
耕播機具有農用大、中、小型拖拉機、半精量播種機、旋播機、手扶拖拉機;碾打機具有收割機、機動脫粒機;運輸機具有農用載重汽車、農用大、中、小型拖拉機;加工機具有磨面機、碾米機、飼料粉碎機;農用排灌動力機具有抽水機、水泵。
農機具推廣
建國初期,推廣各類新式農具。鑒于群眾缺乏安裝、使用、維修技術,1951年12月,由縣四科農業技術推廣組舉辦農具展覽,向群眾宣傳新式農具安裝和使用方法。1954年7月,聘請農機教師4人,舉辦訓練班,傳授水車、雙輪雙鏵犁等修理技術。1958年6月,高陵拖拉機站購置1臺DT—413拖拉機,開創農業機械使用之先河。是年秋,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在本縣進行農業機械化試點,配備拖拉機59臺(混合臺)和各種機引農具174臺(件)。1959年夏收后,機耕6.36萬畝,占小麥收獲面積的44.2%;機播面積1.9萬畝,占17.3%。機械耕作后,玉米畝產由試點前的172.4公斤提高到234.5公斤,顯示了機械作業的增產作用。1965年,農機總動力4134千瓦。有農用大、中型拖拉機41臺,農業排灌動力機械1139臺,機耕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4.5%,機播面積占8.5%。1970年8月,將縣拖拉機站的拖拉機全部下放到公社拖拉機站。1978年,農機總動力32614千瓦,比1965年增長6.9倍;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9.1%,比1965年增長14.6個百分點。機播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2.3%,比1965年提高33.8個百分點。1980年,又將公社拖拉機站的拖拉機全部下放到大隊拖拉機站。1982年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大隊拖拉機采取承包經營。農民個人也自辦農機服務。1989年,農機總動力為76414千瓦,比1978年增長1.3倍。有農用大中型拖拉機383臺,小型拖拉機2001臺,農用載重汽車135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923臺,農用水泵2664臺,機動脫粒機2406部,磨面機843部。機耕面積達總耕地面積的96.6%,機播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6.5%,機收面積占播種面積的20%,機灌面積占灌溉總面積89%。耕播、收割、灌溉、拉運、碾打、加工全部實現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