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排除水澇
根據1921~1980年高陵降水資料記載,60年共出現澇月133個,平均每年2.2個;重澇月75個,平均每年1.3個。涇惠渠開灌后,排水工程未有配套,長期大水漫灌,致使地下水位不斷上升,每遇雨澇,漬水成災,對縣渭北地區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1949年9月,連陰雨持續一月之久,縣城以北6個鄉,平地水深1尺,縣人民政府即成立救災工作組,動員民工4000多人開溝排水。當時只是排除明水搶救莊稼,對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尚無認識,僅按其水情開溝引流,修建排水溝兩條。一是從仁村起,經大邱店、官村劉入臨潼境;另一條從宋家窯起,經秦家窯在店子頭以西入原五支渠(今南一干渠)下泄,保證了農業生產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954年,陜西省水利局派勘測設計隊與涇惠渠管理局組織勘測組,對全灌區進行全面勘測,統一規劃,分期實施。1957年7月,一場暴雨過后,陰雨3天,降水量達282.2毫米,漬水四起,一片汪洋。縣城被西北地區南下的積水包圍,交通被阻。經過一萬多民工4晝夜奮戰,終于把四起的積水導流入溝,在杏王、西張間入七支渠下泄。1959年,集中進行排水除澇工程建設,歷時28天,共用工日2838萬個,挖土方27.85萬立方米,開挖排水溝31條,全長73公里,排水面積5442畝,把地下水位控制在1米以下。1963年,陜西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與涇惠渠管理局配合,進行第二次勘測,對全灌區排水系統進行全面改善規劃,提高排水標準。縣分兩期施工,挖排水溝88條,總長166公里,提高了工程標準,增強了排灌能力,解除2萬畝積水威脅。1983年以來,逐年深淘、擴寬、延伸、改線,日趨完善。至1989年共有排水干溝7條,長51.6公里;支溝17條,長87.3公里;分毛溝70條,長61.8公里,各類排水建筑物506座。其設計標準均達到10年一遇的日降水79毫米以下所形成的地面徑流,一日排完;10年一遇的3日降水112.2毫米以下所抬高之有害地下水位,7~12日排至地表1米以下,控制流域面積176.29平方公里,基本達到“澇不成災,旱澇保收”。
排水干溝
仁一干溝 從灣子鄉岳華村翻身莊至通遠鎮火箭村顏家南入仁中干溝,長9.5公里。
仁二干溝 從通遠鎮仁村至火箭村徐家灘北入仁總干溝,長1.6公里。
仁中干溝 從灣子鄉關市村裴家至通遠鎮火箭村徐家灘北入仁總干溝,長7.2公里。
仁總干溝 從通遠鎮火箭村徐家灘北至藥惠鄉北樊村白馬寺入三原縣境,長5.4公里。
灘張干溝 從藥惠鄉東升村官村聶北至草王村五支渠涵洞處入臨潼縣境,長2.9公里。
陵雨干溝 從鹿苑北街高三公路處至張卜鄉新建村入臨潼縣境,長9.6公里。
大寨干溝 從姬家鄉鄧家原村曹王西至張卜鄉東關村原常北入臨潼縣境,長15.4公里。
排水支溝
通遠支溝 從通遠鎮杜家村南莊子至鹿苑鎮上院村胡家北入張市支溝,長5.9公里。
張市支溝 從高陵縣農場至鹿苑鎮北街高三公路處入陵雨干溝,長8.7公里。
高橋支溝 從藥惠鄉馬家村大卿店南至鹿苑鎮北街高三公路處入陵雨干溝,長4公里。
楊甫支溝 從藥惠鄉馬家村孫家東至北樊村白馬寺入仁總干溝,長1.8公里。
中王支溝 從鹿苑鎮瓦盆張村侯家十字南至藥惠鄉麥張村梁家入陵雨干溝,長4.8公里。
督府王支溝 從榆楚鄉皇冊村督府王北至張卜鄉新建西入陵雨干溝,長7.2公里。
曹家支溝 從張卜鄉曹家村仁壽屯西至廟西村大寨干溝,長3.4公里。
孟村支溝 從姬家鄉毗沙村染坊王至高劉村南入涇河,長5.9公里。
東城坊支溝 從姬家鄉東城坊一組西南至楊官寨村三組入涇河,長8.3公里。
官路支溝 從通遠鎮官路村周家南至縣城入陵雨干溝,長8.3公里。
大寨支溝 從姬家鄉肖家村南至鄧家原村曹王西入大寨干溝,長6.6公里。
生王支溝 從灣子鄉西福村西至裴家村入仁中干溝,長4.9公里。
灣里支溝 從灣子鄉灣里村至宋家窯村入仁中干溝,長2.2公里。
張家支溝 從藥惠鄉張家村南至張卜鄉新建村東入陵雨干溝,長4.2公里。
銀王支溝 從藥惠鄉裴家至張卜鄉興隆莊入陵雨干溝,長3.6公里。
灘張支溝 從藥惠鄉北樊村至官村聶入灘張干溝,長4公里。
何村支溝 從灣子鄉關市村至何村南入仁中干溝,長3.5公里。
第二節 垂直排灌
據涇惠渠管理局普查,自涇惠渠建成后,民國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33~1944)間,灌區地下水普遍上升8~16米,年平均上升0.7~1.4米,民國三十三年(1944)至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一般上升2~8米,年平均上升0.3~0.1米。本縣1956~1959年為灌區地下水較強上升期,年平均上升1米左右,沼鹽化比較嚴重。1963年,重視發展機井灌溉,既灌又排,起到了垂直排水的作用。奉正塬以北川地,特別是低洼易澇地區,重點發展井灌后,地面明水消除,一般地下水位降至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