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水利管理混亂,渠岸及其設施破損,渠道淤塞,雜草叢生,縣內下游地區大片土地失去灌溉。1949年全縣灌溉面積12.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在縣委書記杜林玉、白玉潔、王德壽和縣長鄭明芳等人的領導下,整修涇惠渠5條支渠,53條斗渠,恢復了灌溉;并將原南干渠下四支渠裁彎取直,擴修為南一干渠(原南干渠改稱為南二干渠)。對南一干渠下支渠、斗渠全部進行了重修,增大了流量,減少了流程,節省了土地,擴大灌溉面積4748畝。特別是原設計范圍內未能灌溉的田塊,全部得以灌溉。為發展水利,擴大灌溉,1956年根據涇惠渠管理局的設計規劃,由管理局工務科副科長程茂林為工程負責人,馮友信為技術負責人,在三原、涇陽、臨潼三縣的支援和配合下,從當年10月到年底,上勞6萬多人(其中本縣2萬多人),新修長22.6公里的涇惠九支渠,把水引上奉正塬,使塬上4萬多畝土地得以灌溉,群眾奔走相告:“涇水引上奉正塬,旱地變成水澆田”。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還發動全縣人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鉆打水井,發展井灌。渭河以南高漫灘地區的群眾熱情最高,聲勢最大。至1957年,全縣已形成兩條干渠,六條支渠的引水灌溉網絡,由北向南,依次橫排在涇渭河以北廣闊的田野上,27萬多畝耕地得到灌溉。0.2萬多眼水井遍布全縣,灌田4萬多畝。全縣水地比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38.2%發展到92.2%。在陜西率先實現水利化,成為秦嶺以北地區第一個水利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