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縣土地,大平小不平。歷史上,群眾不甚重視筑埂打畦,大水漫灌,任其自然,往往形成高處澆不到,低處被水淹。未能充分發揮其灌溉效益。
第二節 平整土地
前,農民個體經營,生產工具落后,思想因循守舊,只能以戶為單位進行小塊平整。
第二節 平整土地
后,在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時期,集體力量壯大,生產力得到發展,以隊(村)為單位,開展大塊平整。1962年冬,張卜公社上大寨生產隊群眾在隊長王茂義的領導下,經過兩個月苦戰,移動土方2.5萬立方米,平地70畝,修梯田22畝,成為全縣平整土地的典型。1965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縣委、縣政府根據涇惠管理局關于灌區田間工程“一平(地平)、三端(渠、路、樹端)、六結合(渠、路、溝、井、電、樹相結合)的規劃”,以通遠公社火箭大隊為重點,在社教工作隊長劉士杰(興平縣水電局副局長)的指導下,對渠、路、樹、井、電采取統一規劃,分批實施的辦法,完成全大隊的田間骨架建設工程。此后,著手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推廣,后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中止。
1970年,在“農業學大寨”和國務院召開的北方農業會議精神的鼓舞下,先后由縣革委會主任張維岳、王崗領導,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以深翻改土為中心,渠、路、井、電、樹工程配套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群眾運動。北部川平地,包括灣子公社、通遠公社、城關公社、藥惠公社的全部;張卜公社曹家、杏王、廟西、張橋及新建五個大隊;榆楚公社皇冊大隊,姬家公社肖家、羅家、朝李三個大隊,以深翻改土,改造低洼易澇地為重點。中部塬區,包括涇河以南鹿苑塬上的馬家灣公社,渭河以北奉正塬上的崇皇公社的全部和張卜、榆楚、姬家公社的一部分,以削塬填溝,修建水平梯田為重點。涇、渭河兩岸,包括渭河以南高漫灘地上的耿鎮公社,以建站(抽水站)、修堤、圍灘造田為重點。至1975年底,北部平原地區的群眾,將該區16.6萬畝耕地采取人力、畜力、機力相結合的辦法全部深翻一遍,對其中5.8萬畝坡降不合理的耕地進行了平整,擴修南一干渠,襯砌渠道6.2公里,增大了流量,加快了流速。整修排水干溝7條,支溝17條,分毛溝70條。控制排水面積129.7平方公里;改造低洼易澇田塊2萬多畝。藥惠公社地處涇惠渠中下游,地勢低洼,沼鹽地面積大,2870多畝沼鹽地經過治理,變成穩產高產農田。城關公社草市、北街大隊在縣級機關干部職工的支援下,填平了縣城南門外、西門外約50畝大的老城壕。張卜公社杏王隊吳北生產隊把不能耕種的7畝水壕和50畝高低不平的田塊變成了水平田。中部塬區群眾對該區80%的耕地采取人力、畜力、機力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深翻。其中,對3萬多畝坡降不合理的耕地進行了平整,修建水平梯田1.05萬畝,削梁填溝造田720多畝。崇皇公社船張大隊社員迎寒風,戰嚴冬,將120畝坡地進行了大平大整。張卜公社動員全社2300多名勞力,在縣級機關干部的支援下,分期會戰,動土60多萬立方米,在奉正塬北坡建成600多畝水平梯田。馬家灣公社米家崖大隊新莊生產隊,403畝耕地,一半以上分布在3條溝邊,兩道梁上,全村群眾用了5個冬天,填平1.5公里長,15米寬,3米多深的3條溝,削平了1公里長、4米高、20多米寬的兩道梁。投勞7萬多人次,移土30萬立方米,建成150多畝的水澆田。糧食畝產由1969年的318.5公斤增長到1974年的502公斤。地處涇、渭河兩岸灘地的群眾采取民辦公助,以資代勞,或以勞代資的辦法,建成張卜、馬北、郭家、軍莊、楊官寨、馬家灣、梁村塬等8個抽水站,澆灌兩岸塬上引灌不便的高仰田塊4萬畝。位于涇、渭河匯流處的陳家灘二隊,刨沙挖石,平整土地40畝,接著又連續大干3個冬春,自力更生,投工8萬,修成500多米涇河防洪堤,圍灘造地300多畝。這一時期全縣改、修斗渠19條,分渠315條,渠道兩旁普遍栽植了樹木。新打機井1000多眼,連前累計3500多眼,全部機電配套。其中川平地肥水井320眼,塬上深水井110眼。灌溉條件得以改善,灌溉效益得以提高。全縣灌溉面積30.24萬畝,占總耕地30.97萬畝的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