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管理機構
1958年,社隊企業由社隊管委會管理。1962年,手工業管理局成立,管理社隊企業。1976年10月,成立縣社隊工業管理局。1980年12月,改稱社隊企業管理局,各公社設企業辦公室(1984年改稱農工商聯合公司、1986年更名經濟聯合委員會),主管社隊企業。1984年,社隊企業管理局改稱鄉村企業管理局,內設計劃統計股、建筑建材股、生產技術股和辦公室。是年7月,又改稱鄉鎮企業管理局。為加強對個體企業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局增設個體企業股,負責管理個體企業。1986年,鄉鎮企業管理局內設辦公室、建筑建材處、調研科、經營管理科、技術科、計財審計科、個體企業科。1988年,鄉鎮企業管理局內,撤個體企業科、建筑建材處、調研科,改經營管理科為企業管理科。
第二節 管理體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社隊企業多是社辦社有,隊辦隊有,政企不分,統分統支。1980年,各公社建立企業辦公室,實行縣社兩級管理體制。1984年,政社分設后,鄉鎮行政與企業分開,農村工商企業普遍進行申請登記發照。企業經營收入按誰辦誰有的原則,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1985年后,實行企業廠長(經理)承包制,鄉村兩級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開,廠長(經理)以法人資格,全權管理企業經營活動。主管部門變管理型為管理服務型,在進行政策和業務指導的同時,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協調解決。
第三節 勞動工資管理
企業用工
鄉鎮企業職工,具有“亦工亦農”的特征。1975~1978年,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管理體制,社辦企業用工一般由本公社與社屬大隊、小隊協商解決。各大隊農場中,下鄉知識青年占60%。
1982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企業用工不再受地域限制,由企業和個人雙向選擇。
職工工資
1975~1978年,社隊企業實行“勞動在廠(場),分配在隊,廠(場)隊結算,給以補貼”的工分加補貼分配辦法。職工工資一般最低36元,最高50元。繳隊工資,因社隊差異,分別定為20元或25元,余額為個人補貼。各隊按企業職工所繳金額,給其記本隊同等勞力前5名或前10名的平均工分,參加本隊分配。
1982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為改變“吃大鍋飯”弊端,社隊企業中,農業企業實行計時、定額工資;工業企業實行計件為主、計時為輔工資;建筑業實行勞動定額工資;交通、商業企業實行總營業額比例工資。1983年后,大多實行浮動工資。
第四節 財務管理
1978年前,社隊兩級企業財務制度執行的是《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按照管理大農業的方式進行財務管理,實行統收統支,既無嚴格的成本核算,也無明確的提留比例。
1980年,國家頒布《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社辦企業財務管理辦法》和《人民公社社辦企業會計制度》后,鄉鎮企業財務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隊工業管理局統一財務管理辦法,頒發“社隊企業財務有關規定及若干費用開支標準”(草案),規定社隊企業成本的開支范圍、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的劃分標準、固定資產折舊、更新改造資金的提留、福利基金的提留及使用范圍、各種節假日職工加班報酬等。各社隊企業都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對財務人員職責、財務審批、現金管理均有規定。
1981~1983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整頓社隊財務的意見的通知》,對全縣80%社隊企業進行財務整頓。通過互審互查、建帳、培訓,提高了財務人員業務素質。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公布后,鄉鎮企業局對企業財務管理有關規定作了進一步修整、完善。1988年,鄉鎮企業財務人員中,2人被評為會計師,22人被評為助理會計師,41名會計員領到了會計證書。
第五節 項目引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發展鄉鎮企業中,引進新科技,開發新產品,提高經濟效益,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至1989年,縣鄉鎮企業引進的科技項目次第有:高陵縣藥惠水泥廠、崇皇明皇水泥廠、姬家鄧家塬水泥廠等分別引進富平縣水泥廠生產技術,生產325號、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高陵縣涇河造紙廠、張市造紙廠、仁村造紙廠等分別引進河南、咸陽造紙廠造紙技術和設備,生產瓦楞紙等;高陵縣官路玻璃纖維廠引進興平纖維總廠科技技術,生產玻璃纖維和纖維布;高陵縣電力電容器廠引進日本低壓電力電容器技術,制造低壓小型電容器,填補了西北地區空白;高陵縣張卜玻璃廠引進西安玻璃廠玻璃制品技術和設備,開發生產多種玻璃罐頭瓶產品;張卜果脯廠引進陜西微生物研究所紅蘿卜加工系列技術,開發生產紅蘿卜脯、醬佳品30多種;高墻脫水菜廠引進江蘇泰興縣脫水菜廠脫水菜加工技術,生產脫水菜系列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高陵縣崇皇暖通環保設備廠引進西安紅旗機械廠取暖產品制造技術,生產暖氣片系列產品等;高陵縣涇河軋鋼廠引進西安紅旗機械廠軋鋼技術,軋制生產直徑為8、10、12、14、16、22毫米的圓鋼、螺紋鋼等。
第六節 職工培訓
管理人員培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一般采取短期培訓形式進行。省、市、縣鄉鎮企業管理局每年舉辦1~3次短訓班,培訓廠長、經理。培訓內容多為企業管理、國家關于鄉鎮企業的方針政策等。每次受訓人數為30~50人??h財政局和鄉鎮企業管理局每年舉辦財務人員培訓班,培訓對象是會計、出納、記賬員、統計員等。培訓內容多為財會、統計知識等。每次受訓人數為30~40人。1984年,鄉鎮企業管理局聘請西安市標準局工程師來縣舉辦工業品質量管理培訓班。培訓內容為質量管理。受訓對象有廠長、經理、技術員,計70余人。至1989年,又先后聘請西安石油學院、財經學院的教授來縣舉辦5~6次經營管理培訓班。培訓內容為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知識。受訓對象有廠長、經理、會計、出納及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累計200余人次。
技工培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企業技工的培訓,基本采用“請進來,派出去”的方法進行。1980年,社隊企業管理局聘請乾縣、藍田編織能手來縣施教,舉辦玉米皮編織培訓班,利用玉米皮編織手提藍、坐墊等,受培訓者100余人。1981年,先后聘請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和西安市建筑總公司工程師,講解土建、地基處理、鋼筋配置、冬季施工等知識,受訓100余人次。1985年,先后派遣30余人到鳳凰刺繡廠見習,又請該廠及藍田縣刺繡技術人員來縣施教,舉辦刺繡培訓班,受培訓者80余人。是年,還聘請戶縣工藝美術廠技術人員來縣舉辦工藝美術培訓班,受訓者9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