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造紙印刷工業
縣造紙印刷業歷史上起始時間,無考。據民國資料載,三十三年(1944),縣有造紙、印刷工業。三十五年(1946),有私營印刷廠1個,從業3人。有石印機1臺,承印機關、團體所用公文、表冊等。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縣有印刷館1個,從業4人。有石印機1臺,承印帳表和學生作業本。1953年,“五三印刷社”開辦,從業6人。有石印機1臺,翌年,增手搖式小圓盤印刷機1臺,承印帳表和學生作業本。1956年并入縣百貨業公私合營印刷門市部。
1958年,公私合營印刷門市部與耿鎮合營印刷合作社、高陵縣報社印刷廠合并,稱高陵縣印刷廠。1960年6月,高陵人民公社建成造紙廠,有職工31人,有1噸小紙機1臺,5噸小蒸球機1部,鍋爐1座等。因設備不配套,技術不過關,產品質量低劣,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時關閉。1970年,在原集體性質的高陵縣印刷廠的基礎上改建成高陵縣造紙印刷廠。1977年,又分設為高陵縣造紙廠、高陵縣印刷廠。1979年,建成高陵縣瓦楞紙箱廠。1978年,縣造紙、紙制品業及印刷業產值296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鄉鎮造紙、印刷工業異軍突起,相繼建成仁村板紙廠、張市造紙廠、涇河造紙廠和張卜公社印刷廠、通遠印刷廠、華邑印刷廠、灣子印刷廠、高陵縣板紙廠、高陵縣造紙廠紙袋分廠,使縣造紙印刷業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門類。1989年,縣造紙印刷業實現產值1561萬元,比1978年增長3.6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6.1%。
第二節 機械工業
民國三十三年(1944),縣有器械工業,詳情無考。
新中國成立后,機械工業逐步發展。1957年后,高陵縣農業機械廠、高陵縣農機修造廠、高陵縣電機力車配件廠及各公社鐵器農具制造廠等相繼建立。1978年,產值16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機械工業迅速崛起,10個公社先后建起農機修造廠或農業機械廠,增建高陵縣榆楚車輛配件廠、高陵縣金龍摩托車汽車配件廠、高陵縣農機試驗推廣站雞籠加工廠等。1989年,產值841萬元,比1978年增長3.18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7%。
第三節 化學工業
民國三十三年(1944),縣有肥皂工業生產,其情不詳。三十七年(1948),有染縫手工業作坊25個,資金713.5萬元(法幣),從業49人。
新中國成立后,80年代前,相繼建成氮肥廠(1977年歸省屬)1個、磷肥廠(1977年歸省屬)1個、化工廠1個、精細化工廠1個、鄉鎮磷肥廠5個等。1984年,產值623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6%。1989年,產值957萬元,比1984年增長0.24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9%。
第四節 紡織縫紉工業
民國二十九年(1940),有紡織工業作坊1個。三十三年(1944),有紡織加工企業1個。
新中國成立后,70年代前,相繼建成棉絨加工廠6個,縫紉廠1個。1978年產值975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1.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建成針織廠1個,鄉鎮縫紉企業10個。1989年,產值1219萬元,比1978年增長6.3%,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2.6%。
第五節 食品工業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有以柴油機為動力的面粉加工企業1個。三十七年(1948),有面粉加工企業12個,資金3329萬元(法幣),從業23人。
建國初期,有土油坊約500個。1956~1958年,在縣內涇惠干、支渠旁建成水力加工廠12個,進行糧油加工。同時又建成縣面粉廠和食品加工廠。1958年后,縣油脂加工廠建成投產,又建成縣乳品廠。至1978年,產值43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9%。
1978年,渭濱電器廠轉為飲料生產。加上鄉鎮食品加工企業,全縣食品工業企業增至30個。1989年,產值1482萬元,比1978年增長1.84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5.3%。
第六節 建材工業
民國及其以前,建筑材料僅有木材、磚、瓦,均為私人經營。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私營磚瓦窯34個,年燒磚50萬塊、瓦100萬頁。1956年后,改造為合營及地方國營。1972年后,國營建材廠逐步變手工操作、自然干燥為機械化制坯、輪窯焙燒。1975年,機磚產量2920萬塊、機瓦13萬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集體、私人建材企業一齊上。1985年,有建材廠、水泥品預制廠、白灰廠、沙石廠、水泥廠、陶瓷廠、地板花磚廠、珍珠巖廠等建材企業116個,從業3672人,總產值587.99萬元。
第七節 木材加工業
民國三十七年(1948),有木器家庭手工業作坊27個,資金5754萬元(法幣),從業77人。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縣城關木器一、二社成立,生產一般木制家具,所用工具為手工鋸、鑿、推刨等。1957年后,開始使用普通車床、電鋸、電刨、電鉆等電力工具。1969年,城關一、二木器社改建成縣木器廠。1978年,產值35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又建成4個木材加工廠。1989年,產值為573萬元,比1978年增長13.66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
第八節 皮革制件工業
歷史上,皮革制件為私人作坊,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產量甚小。民國三十七年(1948),有皮麻家庭手工業作坊13家,資金2558萬元(法幣),從業25人。
新中國成立后,皮革制件業基本沿襲舊的手工作坊工藝,多制車馬輓具等。80年代,建立皮鞋廠1個,鄉鎮皮革制件廠3個,主要生產皮衣、皮鞋、皮箱等產品。1985~1987年,皮革及其制件工業產值依次為60萬元、95萬元、193萬元。1988~1989年,因管理不善,產品質量欠佳而先后停產。
第九節 飼料工業
飼料工業為縣內新興工業門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縣畜牧業,特別是養雞事業發展迅速,規模大。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飼料工業應運而生。1984~1989年,相繼建成5個飼料加工廠,生產雞、牛、豬用配合飼料、濃縮飼料。1984年,產值16萬元。1987年,產值86萬元。1989年,產值69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0.7%。
第十節 工藝美術及膠塑制品工業
工藝美術工業
1982年,高陵縣日用工藝制品廠建立。1985年,高陵縣植絨廠和高陵縣火箭琉璃工藝廠(鄉鎮工業)建立,從業138人。產品有工藝臺燈、植絨畫、植絨臺墊、裝飾鏡和三彩馬、琉璃瓦、仿古瓷制品及仿古建筑構件等。1987年,產值14.4萬元,利潤0.35萬元,繳納稅金0.70萬元。
橡膠制品工業
1976年后,鄉鎮工業中先后建成橡膠企業2個,規模不大。主要是補胎,生產汽車墊片、油封、剎車墊等。
塑料制品工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建成塑料制品廠1個,塑料編織廠1個,從業71人。固定資產44萬元。主要產品有:標準縫紉機塑料配件、塑料編織袋。1987年,產值30萬元,利潤6.30萬元,繳納稅金1.31萬元。
第十一節 電子電機工業
1958年,建成高陵縣電機修配廠。1970年,電機修配廠與架子車配件廠合并改建為電機力車配件廠,后又改建為渭濱電器廠。主要生產電動機、電焊機及“渭濱”牌收音機。1981年,因效益不佳而轉產。
1985年后,建成高陵縣耿鎮電子元件廠、高陵縣電力電容器廠,從業78人。有固定資產104萬元,主要生產集成線路及控制微機和系列低壓電容器等。
第十二節 其他工業
其他工業有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業、鑄造業、軋鋼業、有色金屬冶煉業、玻璃纖維及玻璃制造業、蜂窩煤制造業、豬毛加工業、計量器工業等。1978年,產值2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1%。1989年,產值1700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7.5%,比1978年增長4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