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主筆 劉廷本
高陵商業,源遠流長。史載,宋時縣城、毗沙鎮、渭橋鎮,商賈云集,貿易繁榮。明時,縣民率多行商坐賈于三邊、兩淮、荊湖、四川等地。今藥惠鄉董白村、崇皇鄉坡底任等村下四川經商者甚多,時被稱為“川客村”。縣城五街,日輪一街為市。清末,由于戰爭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商業蕭條。民國時,除縣城外,渭河沿岸的耿鎮、船張、梁村等村設有貨棧。縣境輸出商品主要是棉花、食油、小麥等。棉花多銷往甘肅、四川等省;食油多銷往省內鳳翔和山西曲沃等地;小麥多銷往西安等地。外地輸入商品有山西鹽、煤、鐵,富平石灰,鳳翔酒,廣東糖,湖南茶,商州、蒲城紙,四川金堂縣卷煙,湖北棗陽布匹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后,涇惠渠通水,糧棉豐產,交易興旺。
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重視商品流通,組織購銷生產、生活資料,使商業有了發展。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營、供銷合作商業有較大發展。1957年,商業網點124個,從業509人,社會商品零售額412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5.5%。
1978年,有全民集體商業網點141家,從業932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900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5.1%。社會商品零售額比1957年增長6倍。但因實行計劃購銷,流通渠道單一,影響了商業的大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貫徹落實,個體經濟大發展,逐漸形成多種經濟形式,多種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流通體制。增強了競爭機制,市場日益繁榮。1989年,全縣商業網點有1762家,從業3964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525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4.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1978年增長1.6倍,比1957年增長17.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