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廟會市場
后土宮廟會 在縣城東門外后土宮。明清時群眾常于此祈神賜福。祭祀期間,唱大戲,耍社火,招徠無數商販,經銷農具家什等,交易活躍。清末衰落。
崇皇寺廟會 在縣城西南的崇皇寺(今北程村附近)。相傳漢文帝劉恒誕生于此。又傳唐明皇李隆基兩幸與此。唐初擴建寺廟。廟會相沿千年之久。清末及民國時期,每年農歷六月六日和十月十三日分別舉行廟會3天。屆時搭臺唱戲,招徠四方商賈云集寺境,交易頻繁,盛況空前。民國末衰落。
隆昌寺廟會 在縣城西南9公里的毗沙村隆昌寺。民國以前,每年八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搭臺唱戲,引來眾多客商,交易頻繁,生意興旺。清末衰落。
昭慧院廟會 在縣城東南1.5公里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舉行廟會,祈禱者絡繹不絕。商賈云集,生意興隆。民國三十年(1941)后衰落。
物資交流會
縣城冬至物資交流會 歷史上,每年冬至前后,商賈云集縣城達月余。新中國成立后,曾舉辦10次冬至物資交流大會。1952年12月17日,舉辦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物資交流會,有百貨、針織、五金、日雜、煙酒副食、生產資料、家畜家禽、土產山貨等,交易額15.51萬元。1989年冬至會,參加單位有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客商,交易額6876萬元,平均日上市約2萬人次。
崇皇寺物資交流會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5月20日(農歷四月初八日),縣政府在崇皇寺首次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會期15天。此后,每年舉辦一次,群眾習稱“四月八”會。會期有生產、生活資料、家畜家禽、五金交電、日雜百貨等物資的交流。與會者除本縣工商企業、服務業及周圍各縣工商企業外,還有河南、山西等地客商。劇團、雜技團等文藝團體前來演出助興。1980年交流會期間,平均日上市萬余人次。交易額達3200多萬元。
市集
本縣市集,由來已久。宋元時,縣集貿市場主要有3鎮,即高陵鎮、渭橋鎮、毗沙鎮,商貿繁榮。后渭橋鎮、毗沙鎮逐漸廢棄。
新中國成立后,集貿市場逐漸增多。至1989年,全縣設有6個集貿市場。
城關市集 在縣城。明時,市集主要設在北街、中街、南街、東街、西街,日輪一街。新中國成立后,市場逐漸向舊縣城外發展。至1989年,先后新建東方紅街、南新街、文衛街、西韓街、北關街,營業門點2820多家,還建有綜合貿易市場和工業、日用品等專業市場。市場經營項目,主要有針織服裝、日用百貨、五金交電、修理縫紉、煙酒副食、糧食油料、干鮮果品、蔬菜肉食、家畜家禽、飲食服務等。市集日從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農歷每旬四、九日為集日。1958~1962年,為抑制所謂資本主義傾向,改星期日為市集日。1963~1983年,又恢復為農歷每旬四、九日為集日。1984年,改為農歷每旬一、四、七日為集日。1985年,又改為逢雙日為集日。
耿鎮市集 位于耿鎮西韓路東側。民國時,稱耿家集(亦稱景家集)。農歷每旬三、八日為市集日。新中國成立后,市集隨經濟發展不斷擴大。1985年,將傳統三、八日市集改為一、四、七日。至1989年,有90多個固定門點,700多個攤位。有大小百貨、針織紡織品、日用雜貨、竹木山貨、蔬菜肉食、家畜家禽等。市集日,耿鎮、灞橋北部鄉鎮及臨潼等地客商及群眾萬余人云集于此,日成交額10多萬元。
崇皇市集 位于崇皇鄉政府所在地高茹路兩側。1953年立集。1989年有80多個固定門點,500多個攤位。上市商品主要有大小百貨、針織紡織、日用雜貨、蔬菜肉食等。商客多來至西部鄉鎮及涇陽縣毗連地區。市集日成交額20多萬元。1985年,改傳統農歷每旬一、六日為三、八日。
通遠市集 位于通遠鎮通遠村。1984年5月立集,以農歷每旬五、九日為市集日。1989年,有70多個固定門點,450個攤位。上市商品主要有日用百貨、蔬菜肉食、家畜家禽等。成交額達10多萬元。商客多來自通遠、灣子、姬家等鄉鎮。
涇河市集 位于咸銅鐵路涇河車站東北處。1985年立集,農歷每旬一、六、九日為市集日。1989年,有門店34個,攤位400多個。上市商品主要有飲食、日用雜貨、布匹百貨、農副產品等,成交額10多萬元??土鞫鄟碜钥h西部鄉鎮和涇陽縣等地。
渭橋市集 位于榆楚鄉西小寨村北西韓路兩側。1986年立集,農歷每旬三、九日市集日。1989年,有35個門點,180多個攤位。集日主要有農副產品、日用百貨、針織布匹、飲食蔬菜等,成交額9萬余元??土鞫鄟碜詮埐?、榆楚、耿鎮等鄉鎮。